茶企上市折戟,新茶饮火爆,传统茶企该学什么? 中国茶叶五年上市梦碎,传统茶行业路在何方?

本文聚焦今年年初中国茶叶企业冲击IPO的情况,重点讲述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交所主板IPO申请,回顾其五年上市历程,分析终止原因,同时指出传统茶企存在的行业问题,并对比新茶饮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探讨传统茶行业可借鉴之处。

今年年初,中国茶叶企业在冲击IPO的道路上再次出现波折。一方面,新茶饮领域诞生了两家新的港股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传统茶行业中,八马茶叶从A股转向港股,而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茶叶”)也在日前终止了在上交所主板的IPO申请。从2020年6月到2025年3月,中粮集团旗下的中国茶叶,其漫长的IPO之路最终无奈画上句号。

五年的上市之路,就这样正式宣告失败。据上交所官网文件显示,由于公司和保荐人中信建投向上交所申请撤回IPO申请文件,上交所决定终止对中国茶叶在沪市主板IPO及上市的审核。这也意味着中国茶企在A股市场再次遭遇挫折。除了八马茶叶和中国茶叶,往前追溯,澜沧古茶、七彩云南、华祥苑、安溪铁观音等茶企也都以不同形式进行了上市筹备,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2020年,中国证监会官网先后公布了中茶公司和澜沧古茶的招股说明书,引发了关于“中国A股茶叶第一股”的猜测。2021年4月,八马茶业向深交所提交材料,申请在创业板上市。一时间,有三家茶企同时谋求在大陆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自经历的波折,澜沧古茶于2023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八马茶业的上市申请材料也于今年1月17日在港交所官网披露。

2020年6月,中国茶叶首次递交IPO申报稿,正式开启了冲击A股主板上市的征程,计划募集资金5.4亿元。之后,中国茶叶收到证监会69条反馈意见,涉及规范性、信息披露及财务会计等多方面问题,审核一度中止。随着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中国茶叶将IPO平移至上交所主板审核,并更新招股书,将募资额提高到11.4亿元。但今年3月,中国茶叶及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撤回IPO申请,上交所决定终止对其上市审核,这标志着中国茶叶长达5年的A股上市之路彻底失败。

中国茶叶终止IPO其实在意料之中。其一,自2024年之后,公司所处行业不符合证监会发布的要求;其二,公司在报告期现金分红2.4亿元后又募资11.4亿元,其中6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大分红、大补流的情况,已不再符合IPO的常规模式。

相比其他茶叶公司的上市申请,中国茶叶有着非常雄厚的“背景”和实力。招股书显示,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土畜”)持有中国茶叶40%的股份,是其发起人及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持有中土畜100%的股权,通过中土畜合计间接控制中国茶叶55%的股份表决权,是中国茶叶的实际控制人。从关键数据来看,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5.89亿元、18.79亿元、24.22亿元及14.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6亿元、2.4亿元、2.91亿元、2亿元。

然而,即便有这样的实力,中国的传统茶叶企业仍然无法解决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行业集中度低、标准化程度不足、轻研发重营销、存货规模较大以及关联交易问题等。

以营销和研发为例,根据中国茶叶的招股书,2017 – 2019年,中国茶叶的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持续增长,分别为1.78%、2.24%、3.06%。而在研发费用占比上,2019年中国茶叶的研发费率最高,也仅为1.43%,同期八马茶业、澜沧古茶的研发费率更低,分别为0.56%、0.79%。这充分显示出整个茶叶行业普遍存在轻研发、重营销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叶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茶饮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同样在今年,港股又诞生了两家新茶饮上市公司:古茗和蜜雪冰城。业内数据估计,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飙升至3000多亿元,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无论是在产品创新与品牌营销、运营模式与标准化管理,还是在精准定位年轻消费群体方面,新茶饮行业都符合资本投入带来增长的预期。那么,传统茶行业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

市场人士指出,中国茶产业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庄园经济”特征。数据显示,茶行业70%以上的加工企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10亩以下茶园种植占比超过85%。这种分散化经营导致产业链协同效应低下:上游种植端抗风险能力弱,2022年云南干旱致使春茶减产30%,直接推高下游成品茶价格15%;下游渠道端过度依赖传统经销商,某红茶品牌2023年电商渠道营收占比不足10%,远低于新式茶饮企业的60% – 70%。而资本市场讲究“规模效应”与“持续增长”,茶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自然属性与之存在矛盾。

中国茶叶招股书透露的市占率数据十分惨淡——黑茶1%、乌龙茶1.89%、白茶0.57%。在万亿级的茶叶市场里,这暴露出行业的根本性矛盾:有品类无品牌,有文化无规模。即便背靠中粮的渠道,也无法解决茶叶消费场景碎片化、产地分散化、用户老龄化这三大痛点。

此外,中茶核心品类普洱茶的金融属性正在逐渐褪色。对比大益茶价格指数从2021年高点暴跌60%,中国茶叶16亿元存货中陈年普洱占比可能成为定时炸弹。当“越陈越值钱”的预期逆转,整个商业模式都需要重新构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茶终止IPO的同一时期,中粮旗下另一平台中国食品(0506.HK)正在加速饮料业务整合。或许对中粮而言,与其让传统茶叶业务独立上市,不如将其装入港股平台进行资产置换,毕竟港股对消费股的估值逻辑更为宽容。

本文围绕中国茶叶终止IPO事件,回顾其上市历程,分析失败原因,同时指出传统茶企存在行业集中度低、轻研发重营销等问题。对比新茶饮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揭示传统茶行业面临的困境,如产业链协同效应低下、市场矛盾突出等。最后提到中粮可能对传统茶叶业务采取的资产置换策略。整体反映出传统茶企上市艰难,行业亟待变革以适应市场和资本要求。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5358.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6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