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东区学校:用思政课点亮生态文明之光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多所学校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包括博远学校学生培育向日葵幼苗、建成生态思政教育基地,八一路小学师生搭建模拟湿地生态系统、成立自然兴趣小组,杨家庄小学带学生到青海湖开展研学游并创作相关歌曲等,展现了沉浸式、体验式实地思政课堂让孩子们与自然对话,未来教育局还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思政课程体系。

在教育的征程中,我们常常思索,见证一颗种子的萌发,究竟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呢?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的梨园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此时,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身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西宁市博远学校二年级的学生们。孩子们正热情地将自己精心培育的向日葵幼苗赠送给在广场锻炼的老人以及附近的商户,还真诚地说道:“这是我们自己亲手播种、浇水培育的向日葵幼苗,希望能给您带来葵花般灿烂的笑容。”

原来,在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们就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巧妙地利用废旧的瓶瓶罐罐,盛上泥土,浇上清水,播下了一颗颗充满希望的向日葵种子。在孩子们日复一日的精心照顾下,承载着他们满心期待的幼苗终于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博远学校副校长邓金霞表示:“这也是我们思政课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培育一颗种子、观察一棵树苗、了解一种生物,能够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我们都知道,青海最大的价值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在于生态,最大的潜力同样也在于生态。近年来,城东区教育局积极响应生态发展的号召,把生态文明融入学校思政课建设之中,致力于引导学生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据博远学校思政教研组组长孟娟介绍,学校已经建成了生态思政教育基地,这个基地涵盖了生命教育、环保实践素质、环保倡导活动等多个板块。截至目前,学校已累计开展生态教育学习活动80余期,参与的学生约达5000人次。

在城东区八一路小学,两座教学楼的连廊中、花草繁茂之处,有一处特别的地方,那是学生们的“秘密基地”。

一条细细的水管连接着架在房顶的人造鱼缸,利用高低错位的原理,水汩汩地流向模拟湿地中的水培植物。经过沉淀、净化后的水,再通过虹吸系统,再次回到鱼缸。就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模拟“沼泽湿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指导教师赵杰介绍说:“这是师生一起动手设计搭建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模拟湿地,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湿地的功能,让生态系统变得可触可感。”

除了这个模拟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赵杰老师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自然兴趣小组,带领大家饲养一些小动物。赵杰老师说:“我们鼓励孩子们仔细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去发现其中蕴含的自然规律和美学精神。”

“小裸鲤、小裸鲤,圣湖的精灵,奋力向山海游去……”一曲旋律悠扬的《洑鲤》,已经成为城东区杨家庄小学的“第二校歌”。

杨家庄小学校长李培荣讲述道:“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青海湖的特有鱼种湟鱼——也叫青海湖裸鲤——非常感兴趣,湟鱼顽强拼搏、奋力洄游的特点更是深深吸引着大家。于是,我们决定带孩子们到青海湖开展研学游。”在青海湖畔,30名“鲤小萝护鱼队”的小队员们认真聆听裸鲤知识讲座,仔细做着观察笔记。在此期间,音乐老师王延娥和孩子们一起创作了《洑鲤》。

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实地思政课堂,让孩子们有机会与自然进行深度对话,不断思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城东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打造主体多元、层次多样、形式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政课程体系,推动课程资源建设及成果共享,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讲授与学生参与形式,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情、知、意、行’的统一。”

本文介绍了西宁市城东区多所学校将生态文明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如博远学校的向日葵培育与生态基地建设、八一路小学的模拟湿地与自然兴趣小组、杨家庄小学的青海湖研学游与歌曲创作等。这些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领悟生态文明理念。未来教育局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020.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27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