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国家湿地生态定位站观测人员在太湖(东山段)的重大发现,统计到超6500只世界易危物种红头潜鸭,数量创下近十年苏州地区最高纪录,还介绍了观测过程、红头潜鸭相关信息以及太湖湿地对其保护的意义。
近日,从苏州市生态环境局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太湖流域国家湿地生态定位站的观测人员在太湖(东山段)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他们统计到超过6500只世界易危物种红头潜鸭。这一数量创下了近十年来苏州地区的最高纪录,无疑为当地的生态保护成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天清晨,观测人员周敏军等人早早地来到东山太湖边开展监测工作。前一日的降温让湖边的空气格外通透,站在湖边,远处的西山岛清晰可见,这样的天气条件为观测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在东太湖湿地公园(东大圩)附近,观测人员仔细地记录着每一种水鸟的数量。他们发现了5只小天鹅、15只灰雁和150只豆雁,不过让人有些担忧的是,罗纹鸭、赤膀鸭等野鸭的数量较去年有所减少。
随后,观测人员驱车前往启园。这里可是水鸟的“聚集地”,去年曾记录到超2万只水鸟。当他们行驶在环山公路时,太湖水面上密密麻麻的黑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观测人员在一处开阔地停下车,迅速架起单筒望远镜进行观察。然而,观测点地处风口,强劲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极大地增加了观察的难度。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经过一番仔细观察,他们在数以万计的白骨顶中,发现了混在其中的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的体型比白骨顶略大,雄鸟红色的头和灰白色的体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凭借这一显著特征,就能很容易地将其与黑色的白骨顶区别开来。由于水鸟规模庞大,观测人员花费了近2个小时进行计数,最终确认红头潜鸭的数量高达6500只。这一数字打破了此前2023年2月创下的5170只的最高纪录,实在是令人惊喜。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头潜鸭被评为易危(VU)物种,并且其数量仍在呈下降趋势。据EAAF(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水鸟种群估算,红头潜鸭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数量约为30万只,其1%数量标准为3000只。此次在太湖(东山段)观察到的红头潜鸭数量约占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的2%,可见此次发现的规模之大。
《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报告2015》显示,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调查发现的红头潜鸭总数量仅为5944只,其中数量最多的江西省也只记录到2470只。如此大规模集群的红头潜鸭在长江中下游乃至国内都实属少见。
太湖流域国家湿地生态定位站的观测还发现,除了太湖(东山段),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太湖绿洲湿地公园、太湖胥口取水口等地也有大群红头潜鸭栖息。这表明红头潜鸭对太湖湿地栖息地具有很高的依赖性。因此,加强太湖湿地水鸟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对红头潜鸭等关键物种的保护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围绕太湖(东山段)发现超6500只世界易危物种红头潜鸭这一重大事件展开,介绍了观测过程、红头潜鸭的特征及数量情况,通过与相关资料对比凸显此次发现的规模罕见,强调了太湖湿地对红头潜鸭的重要性以及加强湿地水鸟监测保护的深远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