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展开,介绍了睡眠能帮助心脏病患者修复损伤,阐述了睡眠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关联,剖析了睡眠中身体各器官的自我修复过程,还给出了好睡眠的标准及改善睡眠的方法。
在最近这段时间,英国颇具权威性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有力地证实了,睡眠所具备的功效可远不止缓解疲劳这么简单,它还能够帮助心脏病患者高效地修复身体的损伤。
在众多医生的眼中,良好的睡眠堪称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他们指出,有超过100多种疾病都和睡眠质量不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此次的新研究是由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团队精心完成的。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小鼠实验,在正常情况下,小鼠的睡眠是具有一定节律的。然而,当小鼠心脏病发作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其大脑中出现了大量的单核细胞。这些单核细胞刺激了丘脑神经元,进而使得小鼠的深度睡眠明显增多。
在后续的人体试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心脏病发作后的患者,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研究还发现,如果患者在恢复期能够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那么他们的预后情况就会越好;相反,如果在心脏病发作后的一周内睡眠质量很差,不仅预后情况会更糟糕,而且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睡眠的确有助于身体的恢复。曾经有一位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之后右手手臂出现了功能障碍。在康复期间,只要前一天晚上睡得好,第二天他手臂和手指的功能表现就会更好;而如果前一天晚上出现失眠、多梦或者睡眠间断的情况,第二天的康复效果就会很不理想。
像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中数不胜数。那些睡眠质量好、心态积极乐观的患者,即便病情相对较重,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长期失眠的患者,不仅身体恢复的速度很慢,还容易出现其他的并发症。
研究发现,有100多种疾病都和睡眠障碍息息相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失眠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2. 碎片化睡眠以及熬夜会对胰腺功能产生影响,降低胰岛细胞的敏感度,减缓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最终诱发糖尿病。
3. 长期失眠会导致大脑缺氧,促使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在大脑中堆积,从而诱发痴呆。
4. 长时间睡眠不佳,会影响“肠—脑轴”的调节功能,导致胃酸、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出现紊乱,进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
5. 睡眠质量不好不仅会对身体造成影响,还会破坏人的心情,降低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让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甚至可能诱发抑郁症。
睡眠可以说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最为完整的自我保养方式。当人进入睡眠状态后,身体就会自动启动“自愈程序”,对各个器官进行修复。
大脑清废物
在睡眠的时候,大脑内的淋巴系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就是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间运转的这套“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的。
心脏喘口气
对于正常人来说,夜间血压的平均值比白天要低10% – 15%,心率大约比清醒时低10 – 30次。这样一来,心脏就能够稍微“喘口气”,心肌细胞也能够得到修复。
但是,如果长期熬夜,不仅会让血压和心率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还会影响胆固醇的代谢,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的几率,最终导致心律失常。
免疫在巡逻
在睡眠过程中,骨髓会开启造血“马达”,加速产生新的免疫细胞,以替换受损或老化的细胞。
免疫系统也会在夜间活跃起来,在全身各条线路进行巡逻,识别并消灭潜在的病原体,抵御感染和炎症,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确保我们在睡眠中免受疾病的侵扰。
肝脏排毒素
肝脏在晚上11点开始进行代谢、排毒和修复工作。中医讲究睡“子午觉”,其实就是建议人们在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入睡。
在熟睡模式下,肝脏排毒、解毒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施展,进而完成自我修复。
如果长期熬夜,则会耗肝血、伤肝阴,影响肝细胞的修复能力,致使肝脏的解毒功能受损,导致体内毒素增加,身体的抵抗力下降。
肾脏过滤慢
夜间肾脏的过滤功能比白天要慢,尿液会相应减少,所以早上第一泡尿的颜色通常比较深。研究发现,长时间缺乏睡眠,可能会使肾脏机能衰退。
如果晚上睡不好,水分就会在体内蓄积,导致早起时眼皮、双脚、双腿出现浮肿的现象,还可能会出现乏力等表现。
激素分泌多
夜间睡眠时,生长激素会加速分泌,其分泌量能够达到白天的5倍,可以促进心肌、皮肤、黏膜等细胞的再生。
肌骨放轻松
睡觉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都会松弛下来,受损的肌纤维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进行修复与重建。但如果长期失眠,容易造成肌肉紧张,起床后会感觉昏昏沉沉,甚至可能诱发慢性疼痛。
良好的睡眠不仅要重视睡眠时间的长度,更要重视睡眠的质量。睡眠最好能够符合以下6个标准:
1. 时长要够
儿童需要睡够7 – 9小时,成年人应保持6 – 8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则为6 – 7小时。对于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0.5 – 1小时的睡眠。
2. 尽量规律
睡觉要遵循昼夜节律,黄金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次日6点,尤其是10点至次日3点这段时间最为重要。
3. 入睡要快
尽量保证躺下半小时内就能入眠。
4. 起夜要少
起夜次数尽量不超过2次,并且在睡眠中断后能够快速入睡。
5. 没有鼾声或少鼾
睡觉时最好不打呼噜。如果仅有一些轻微打鼾,且未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不影响睡眠质量,无需过度担心。
6. 醒后舒畅
早上起床后,如果感觉精力充沛、神清气爽,说明获得了高质量的睡眠;若仍然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则说明睡眠质量不佳。
如果无法达到以上标准,不妨从生活细节入手,找出问题并进行纠正。
1. 揪出疾病
患有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的人,特别容易存在睡眠障碍。
这些人群应及时就医,稳定现有病情,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若睡眠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也会反过来加重现有疾病。
2. 优化环境
要想睡得好,首先要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的温度尽量维持在20℃左右,并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要调暗灯光。
3. 调整饮食
如果在睡前饮酒,食用高脂、高盐、辛辣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从而影响睡眠。因此,晚上最好减少应酬,保证饮食清淡,且不宜吃得过饱。
日常可以吃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小米粥、红枣、桂圆、牛奶、银耳、百合等。每天下午4点后要减少咖啡(咖啡因半衰期为6小时)、功能性饮料等饮品的摄入。
4. 学会放松
晚上10点后就要开始放松,酝酿睡意。尽量不要处理工作、与朋友聊深入的话题、看节奏快的影视作品等,更不要沉迷电子游戏。
睡前可以尝试“4 – 7 – 8呼吸法”,深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再循环往复几次,让自己放松下来。
本文详细阐述了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包括对心脏病患者的修复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关联、睡眠中身体各器官的自我修复过程,还给出了好睡眠的标准及改善睡眠的方法。提醒人们重视睡眠质量,从生活细节入手改善睡眠,以维护身体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