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蔚南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他与邵力子、柳亚子等重要人物的关系,着重介绍了他在文学创作、翻译、地方史研究等多方面的成就,同时指出其个人生平资料较少,编辑年谱对研究近现代史有一定价值。
徐蔚南于1900年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他出生于一个颇具文化底蕴的家庭。其父徐佩青是晚清拔贡生,不仅擅长诗书,还精通医理,是当地有名的儒士。徐家与两任吴江县丞邵霖(邵力子父亲)的家对门而居在盛泽镇后街,两家人交往十分密切。邵力子婚后还曾带着妻子居住在盛泽的外祖母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年幼的徐蔚南。
徐佩青与同县黎里镇的乡贤柳亚子经常以诗文相互交流,结下了深厚的文友情谊。徐蔚南幼时在盛泽镇最早的新学堂郑氏小学读书,该校的创办者郑慈谷(式如)是他家族中的长辈,郑慈谷的女儿郑佩宜和徐蔚南是表姊弟。在徐蔚南七岁时,表姊佩宜与柳亚子结为夫妇,这使得徐、柳两家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邵力子和柳亚子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是极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他们对徐蔚南未来的人生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蔚南进入上海震旦学院学习,之后又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庆应大学,他的教育经历几乎和邵力子一模一样。徐蔚南最初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从邵力子担任主编的《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开始的。抗战胜利后,他受邵力子委托,第一时间从重庆返回上海,负责《民国日报》的复刊工作,并且亲自担任觉悟副刊的主编。他一生中有两次短暂的从政经历,都是跟随邵力子在国民党中宣部任职。
徐蔚南是一位极其勤奋的作者。他的日常工作并不轻松,不管是在出版社做编辑,还是在学校教学,都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他先后参加了文学研究会、新南社、南社纪念会、文艺茶话会、上海文化委员会、美术协会等众多社会团体活动组织,频繁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但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进行写作。在民国时期及解放初期,出版过他的著作单行本有四、五十种之多,不过仍有大量散见于报刊中的作品还没有整理集结。他留下的数百万字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上海地方史研究。自从主持上海通志馆的编纂工作后,徐蔚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地方史的研究。他对上海的历史沿革,包括开埠后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和阐述。这些作品发表在《上海通志馆期刊》《上海研究资料》《上海棉布》《顾绣考》等刊物,以及《大晚报》《时事新报》《民报》等报刊之中。这部分作品无疑是最具价值的。
二、新文学创作。徐蔚南的文学创作涵盖了新诗、散文、小说等多种体裁。前期的大部分作品集结出版,比如《龙山梦痕》《奔波》《水面落花》《都市的男女》《小小的温情》《春之花》《寄云的信》等;后期的作品则散见于各种报刊上,例如大东书局出版的《智慧》半月刊,就曾刊发过他的多篇创作作品。
三、翻译。徐蔚南翻译了屠格涅夫、莫泊桑、法朗士、大仲马、罗曼罗兰、梅特林克等众多欧洲作家,尤其是法国作家的作品,同时他也翻译过一些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此外,他还翻译过文艺理论、哲学社会等方面的作品。
四、民间文学、文艺评论、工艺美术等。
除了留下大量已印行的作品外,关于徐蔚南的个人生平、家庭背景资料以及他人对他的研究评论却非常少见。笔者曾联系过他的几位后人,但收获甚微。唯一有价值的线索是,在他去世后,文化局曾派人到他位于四川北路的住处,将所有的书籍资料运走,后来家属搬到山阴路的另一处居住。上海市档案馆的文化局上缴文献目录中,显示有一份解放初期他本人写的自传,但如今已查找不到。因此,通过编辑其年谱的方式,了解徐蔚南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教学以及地方史研究的过程经历,能够真实地还原与其相关的时代社会背景,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或许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本文详细介绍了徐蔚南的家庭背景、与重要人物的关系、教育经历、创作生涯及成就等内容。尽管他著作颇丰,但个人相关资料稀缺。编辑其年谱有助于还原时代背景,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