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7日发布的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详细阐述了新标准在食品日期标示、标签用语以及数字标签应用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今日(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携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磅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9项标准修改单。这些标准紧密围绕民生关切与产业发展需求精心制定,各个标准之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构建起了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的严密防线。
保质期标“到期日”,消费体验更直观
极目新闻记者在深入研究新国标时发现,新国标在食品日期标示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革。其中,明确要求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以“到期日”的形式清晰标示。这一改变意义重大,消费者从此无需再自行费力计算保质期,保质期信息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消费体验的直观性。同时,对于保质期在6个月以上的食品,新标准做出了更为人性化的规定,可不标示生产日期,仅需明确标注食品保质期和保质期到期日。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积极与国际接轨,充分考虑到避免食物浪费的现实需求。规定食品生产者可根据食品的自身属性、食用特征等因素,自愿标示预包装食品的“消费保存期”。这一日期将作为食品的最后食用日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贴心、实用的参考。
不过,在此要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严格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贮存条件存放食品。因为不恰当的贮存方式极有可能会缩短食品的保质期,进而对食品安全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禁止“零添加”等用语,避免消费误导
在市场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食品企业巧妙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抵触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极具吸引力的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然而,这些声称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导性。为了纠正这一现象,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果断明确提出,禁止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事实上,“不添加”仅仅是对食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描述,它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实际含量并非完全等同。以某款“果汁饮料”为例,其标签上醒目地写着“不添加蔗糖”,但蔗糖只是“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而果汁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糖分。所以,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并不意味着产品中不含有糖,这种表述很容易对公众造成误导。
除此之外,有些含糖饮料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的声称来吸引消费者,这往往会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中没有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一些产品声称不添加某单一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如不添加某一种甜味剂,实际上却使用了其他甜味剂作为替代,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正确认知。
食品标签“可听”“可播”,信息获取更便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食品标签信息看不清的困扰。不过,这种情况在新标准实施后将得到有效改善。以后,消费者只需用手机轻轻扫一扫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轻松看到食品数字标签。而且,通过页面放大、语音识读、视频讲解等多种强大功能,消费者可以全方位、深入地了解食品信息。
根据新版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数字标签将逐步广泛应用到各类食品包装上。这一举措将有效避免部分消费者因字体过小而找不到、看不清食品标签的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一室副主任于航宇介绍说:“数字标签没有版面限制,食品的配料表、贮存条件、营养成分等信息将更加便捷易获取。同时,也可以丰富监管手段。”
本文详细介绍了国家发布的食品安全新国标,包括食品日期标示的变化、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用语以及食品数字标签的应用等方面。这些新规定旨在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健康权益,让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能够更加放心、便捷。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