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即将收官的电视剧《北上》,从剧集主线、群像塑造、创作过程等方面展开介绍,讲述了该剧如何以“90后”视角展现大运河的兴衰以及运河精神的传承。
本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北上》即将迎来收官时刻。自播出以来,这部剧在央视、爱奇艺等各大播出平台持续发力,不断刷新收视纪录。其中,“年代剧轮到‘90后’当主角了”这一话题成功破圈,登上热搜。
导演姚晓峰表示,在过往的影视创作中,以“90后”为主体的叙事一直有所缺失。而《北上》这部作品,不仅承载着他对运河沿线城市的深深乡愁,更是一次为当代“90后”群体书写成长史的大胆尝试,如同为他们送上了一本珍贵的成长纪念册。
剧集主线:个体命运融入大运河兴衰
《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作品,其母题围绕着大运河展开。大运河不仅是历史的回望,也是当下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与传唱。姚晓峰和主创团队试图通过影像语言,赋予这条古老的河流鲜活的生命力。
他解释道:“大运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沿岸百姓,它的兴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命运。所以,我们选择从运河沿岸的一个小院切入,以一群普通‘90后’青年的视角,展现运河如何融入他们的成长历程。”在剧中,童年的他们在运河里尽情嬉戏玩乐,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青春期时,他们在运河边探索人生的方向,怀揣着梦想与迷茫;成年后,他们带着运河精神远行闯荡,又最终回归故乡,见证着时代变迁中的悲欢离合。
可以说,《北上》的剧集主线由“90后”的成长奋斗构成。从童年的天真烂漫,到北上奋斗的激情青春,再到回归故乡后的沉淀与成熟,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坚韧品质,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努力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姚晓峰认为,“90后”如今到了反思的年龄,“成长往往伴随着蜕变的疼痛。《北上》能够引起这一代人的共鸣,因为剧中讲述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真实的成长经历和青春记忆。”
群像塑造: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色
《北上》获得观众认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选角的成功。姚晓峰透露,为了让演员更好地共情角色,扮演花街少年的六个演员白鹿、欧豪、翟子路、高至霆、李宛妲、刘恒甫大部分都是“90后”。他表示:“拍摄的时间段正好是演员成长的年代,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真实的落脚点。”
为此,姚晓峰给演员们布置了特别的“作业”,让他们尽可能回忆从小到大的亲身经历,还让他们没事就到运河边转转、看看。他希望演员们对角色的状态有感觉、很熟悉,从而让表演更加自然、准确。
对于群像塑造的经验,姚晓峰强调不放弃任何一个角色,要让每个人都出彩。而“花街六子”让他最为满意的是,无论给演员们多大的压力,他们都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反馈,让角色更加生动鲜活。
用“笨功夫”:完成对运河精神深度求索
姚晓峰是圈内公认的高产且高质的导演,从之前的高分情感剧《大丈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虎妈猫爸》《恋爱先生》,到近年尝试的《追风者》《微暗之火》,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而此次《北上》的创作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既是一次对运河精神的深度求索,也是一次对故乡江苏的深情回望。
从最初的孵化到拍摄,再到如今呈现在观众面前,这部剧历时近7年。为了更精准地传递原著精神,创作团队与原著作者徐则臣、编剧赵冬苓沿着运河实地采风,反复研读文本,深入探讨。在影像表达上,他们力求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大运河的故事。
姚晓峰认为,能否拍好花街是《北上》最关键的戏眼。“花街是主角们成长时光的寄托,是他们的故乡。当他们漂泊多年后重返旧地,才发现自己血液里流淌的都是对花街的情感。”
为了实景搭建花街小院,剧组下了很多“笨功夫”。他们逐一勘查江苏所有运河沿线,最终在运河边上的一块空地上原地盖起了花街小院。剧组着力还原运河的苍茫厚重感与花街的烟火气息,剧中马奶奶的炸油墩子,邵星池擅长的长鱼面,刘玉玲卖的绿豆糕等细节,不仅是生活本真的呈现,更是运河精神的象征——包容、互助、生生不息。
剧中,随着时代变迁,船运逐渐式微,运河人家陷入困境,这让观众深感唏嘘。但他们并未轻言放弃,而是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起伏。正如姚晓峰所说:“如果说运河是《北上》的筋骨,邻里情是它的血肉,而那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则是这部剧跳动不息的心脏。”
本文介绍了即将收官的电视剧《北上》,该剧以“90后”为视角,将个体命运与大运河兴衰紧密相连。通过成功的群像塑造和历时近7年的精心创作,用“笨功夫”实景搭建还原,深刻展现了运河精神,引发“90后”的共鸣,是一部兼具情怀与品质的佳作。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