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8日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召开的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展开,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教授,探讨了大会对广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意义、媒体变革成果、新闻传播教育变革以及高校与媒体产学研合作等问题。
今日(3月28日),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盛大召开。在此次大会上,众多重要成果惊艳亮相,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产业发展规划的精彩呈现、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的正式揭牌以及岭南文化大模型的重磅发布。
广东举办这样一场大会,对于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大会又释放出了哪些积极信号呢?带着这些疑问,羊城晚报记者对前来参会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副书记支庭荣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
媒体变革应“刀刃向内,能量向外”
羊城晚报:大会提出,要以岭南数字创意大厦为切入点,打造广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试验田,并强调了多种变革途径。您对此有何看法?
支庭荣: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其实有着多条不同的路径。有的变革侧重于内部的调整与优化,有的则着眼于外部的拓展与合作;有的注重宏观层面的战略布局,有的则聚焦于下沉市场的深耕细作;有的擅长盘活现有的资源,有的则长于引领行业的潮流。可以说,变革的方向是多面的,每一个方向都有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地方。
在我看来,主流媒体在变革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且闪光的点,那就是要“刀刃向内,革故鼎新”。也就是说,主流媒体要敢于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去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体制和方法。与此同时,主流媒体的外部开拓和横向连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简单归纳起来,就是“刀刃向内,能量向外”。
广东的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总体可以概括为“6+”模式,分别是“新闻+”“传播+”“媒体+”“平台+”“数据+”“智库+”。其中,“媒体+”是整个融合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媒体+电商”,可以将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电商的销售优势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媒体+金融”,能为金融行业提供更广泛的宣传渠道,同时也为媒体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媒体+知识产权”,有助于保护和开发媒体自身的知识产权,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广东媒体融合的一条主线是实现系统性变革,而在这条主线下,有多条支线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进行探索。这其中涉及业务、用户、市场、体制机制等方方面面,每一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变革。您如何评价其在探索媒体融合、拓展“媒体 +”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支庭荣:广东媒体在过去几年的变革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首先,在主题宣传、弘扬主旋律、舆论引导、文化传承以及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等方面,广东媒体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例如,广东省连续两年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全省媒体协同作战,共同谱写了一曲激昂的协奏曲,为全省上下鼓足干劲、当好排头兵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其次,广东媒体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服务能力。新闻记者逐渐从传统的单一角色转变为全媒体记者,每个人都成为了全能战士。他们的能力结构得到了优化,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再者,广东媒体的平台化步伐越来越快。媒体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滚动式发展,而是通过产业汇聚、生态打造的方式,构建起一个个以媒体为底座的数字人文平台,形成了一个个百业兴旺的庞大生态圈。在这些平台之上,既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又有高效的运营模式,还有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这是一次相当华丽的转身,使得媒体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媒体不仅是社会的守望者,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动态;更是社会的连接者,成为了社会各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媒体通过专门的内容生产以及打造大型综合性“中央车站”式生态枢纽,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窗口。
新闻传播教育亦面临系统性变革
羊城晚报:从高校教育者的角度,您认为本次大会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人才有哪些启发?
支庭荣:主流媒体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新闻传播教育也迎来了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需要抓住三个重点环节。第一,要坚守新闻舆论阵地,做好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这是我们毫不动摇的教育方针。新闻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容属性,因此培养学生在内容创作和传播方面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我们不能仅仅重视新闻采写能力。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运营互动能力以及推广服务能力。这些能力属于运营师维度的能力,对于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需求至关重要。
第三个维度就是要加强学生运用先进科技的能力,特别是运用AI等技术的能力。这是具有科技色彩、理工化的维度。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视频化、全媒化、国际化的人才。
因此,此次会议促使我们对整个培养体系的改革进行更为综合性的思考。“内容为王,导向为魂;新闻为本,传播为要;改革为抓手,科技为支撑”,这是此次会议释放出的重要信号,对我们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在内的一整套培养体系的重构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媒体行业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加强后备人才运营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深入探索“三三制”模式,平衡内容、运营和技术三大类课程的比重,丰富思政、教学、实践三个板块的界面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搭建新闻传播人才的多元化能力体系。
羊城晚报:您认为广东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应如何与本地主流媒体开展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助力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支庭荣:本次大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与媒体深化合作的无限可能性正在开启。在产学研方面,以羊城晚报为例,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过去与她已经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合作,包括大型联合采访、非遗传播力数据报告的联合发布、国际传播领域的协作等。
未来,我们希望像羊城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在深化变革的同时,能够通过人才培养的共建机制,进一步为新闻后备人才的培养赋能。我们学院的4000多名在校生也特别渴望能够参与到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和社会服务过程中,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把握社会的脉动,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文围绕岭南数字创意大厦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大会,通过对支庭荣教授的专访,阐述了广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路径、成果,以及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变革和高校与媒体产学研合作的方向。强调了媒体变革要“刀刃向内,能量向外”,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高校与媒体应加强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