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残疾人心理,共筑和谐美好社会,残疾人心理健康:从政策保障到社会协同的新征程

残疾人心理健康展开,介绍了两会代表委员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持续关注及相关建议,阐述了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还列举了部分残疾人战胜困难的事例,最后提及即将举办的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关注,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关注残疾人心理,共筑和谐美好社会,残疾人心理健康:从政策保障到社会协同的新征程

残疾人心理健康是其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几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众多代表委员聚焦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地建言献策。这一举措与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相呼应,标志着我国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开启了新的篇章。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健康与幸福,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以及民族的未来。面对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加强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仅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制度的完善,更需要多部门、多机构以及全体人群的广泛参与。通过各方的努力,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庭树立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人生。

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残疾人心理服务

从公开资料来看,政策体系的构建为残疾人心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中国残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护理院、养老机构、残疾人福利机构、康复机构等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使得制度建设向纵深推进。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开始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对残疾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任龙墨建议让社工走进校园,加强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关怀。小学和中学应配备社会工作者,及时了解残疾儿童的心理状况和面临的问题,给予协调和疏导,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副董事长曹晖针对残疾人家庭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社会宣传,鼓励和动员社会专业力量为残疾人开展心理辅导,关心关爱残疾人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各社区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发挥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作用,帮助残疾人家庭正确认识自身,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李紫微聚焦心智障碍群体及其家庭,建议政府适当给予补贴,发展家长组织,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多元化服务。例如,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孤独症患者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支持有经验的家长建立互助组织等。

随着政策框架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心理服务正从制度设计逐步走向精准落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突破了生理和心理的障碍,勇敢地走出家门,拥抱美好的人生。

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共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认为,残疾人朋友由于身体的差异,在融入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但无论遇到何种心理问题,都不应被现实情况所困扰,不要轻易泄气,要认清现实并勇敢面对。今年两会,吕世明聚焦科技助残,他表示残障朋友还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弥补身体存在的障碍,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

吕世明向记者表示:“科技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残疾人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我们能够通过科技赋能,站起来,走出去,甚至跑起来。科技给我们插上了‘翅膀’,不仅弥补了生理缺陷,更让消极情绪得到了释放。我们可以愉悦地走出家门,感受阳光,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动,也助力解决了大部分残障人士因环境障碍所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政策与多方社会力量的协同下,部分残疾人铸就了坚韧的性格,拥有了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养成了积极向上向善的心态,激发了自身的内生优势,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了佼佼者,为更多人树立了人生榜样。

比如,今年36岁的中国航海家、“独臂船长”徐京坤以99天19小时6分钟11秒的成绩完赛,成为“航海界珠峰”历史上第100位完赛的船长和首位完赛的中国船长;天津首位盲人律师王慧多年来坚持用耳朵聆听民主之声,用真心真情真意服务于广大残疾人群众,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出残疾人群体的声音;21岁后失明的张洪,经过不断尝试,成为了亚洲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他们身体的局限非但没有禁锢生命能量,反而淬炼出超越常人的精神韧性。

残障只是自身局限的一种表现,健全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会需要以优势视角看待残疾人,用阳光的心态接纳残障群体,为残疾人朋友的健康全面发展注入积极而持久的力量。

残疾人心理健康关乎其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各方的努力正为他们打开通往积极生活的大门,让残疾人能够以更自信的姿态融入社会。鉴于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2025年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将在四川省自贡市举办。此次大会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华夏时报社共同主办,旨在进一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本次大会特别关注残疾人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康复服务,将设立“残疾人心理关爱服务”“科技助残和残疾人心理产业”“助残志愿者和残疾人心理服务”等圆桌对话会,旨在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残疾人心理关爱服务协同机制,为残疾人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服务。

未来,期望全社会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增强残疾人心理素质、提供家庭支持、获取亲朋邻里支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技术赋能等多个角度,全面加强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系统,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温暖中拥抱生活、实现价值,共同构建充满爱的和谐社会。

本文围绕残疾人心理健康展开,介绍了两会代表委员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关注及相关建议,强调了科技赋能与社会协同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还列举了优秀残疾人的事例,最后提及相关大会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重视,呼吁全社会加强对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5.html

(0)
ZacharyZachary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