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猛导演的影片《生息之地》,它斩获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文章从影片用复杂群戏描画中国乡村图景、童真视角摒弃煽情与沉重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获奖实至名归。
霍猛导演精心打造的《生息之地》,是一部聚焦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的佳作。要知道,这类题材乍一看似乎颇为老旧,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却一举拿下了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这不禁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这部影片究竟特别在哪里呢?
用复杂群戏描画中国乡村图景
在电影领域,只要是讲述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往往容易被贴上“题材老旧”的标签。《生息之地》在刚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时候,也遭遇了类似的指责。但仔细想想,无论是爱情、亲情、战争还是犯罪题材,哪一类不是自电影诞生起就不断被搬上大银幕呢?其实,对于电影创作者和作品而言,从来不存在老旧的题材,只有老旧的手法和陈腐的观念。
《生息之地》为我们带来了中国同类题材影片中与众不同的表达。以往,中国农村题材作品大多聚焦于个人,通过个体命运来折射时代的洪流与演变。而《生息之地》却独树一帜,它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河南农村,以一个10岁小男孩的视角,运用极具现代电影诗意和美感,同时又真实生动的镜头画面,带领观众走进彼时中国农村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的农村,是个人与人关系更为紧密的“熟人社会”。与之相呼应,导演的镜头极少专注或聚焦在个体上,全片贯穿了大量的群戏。这部影片讲述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老少四代以及他们周围人群的故事,宛如一幅生动的中国乡村群像写生图。
1991年,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迁徙队伍不断扩大。10岁的徐闯被外出务工的父母留在了农村姥姥家。影片正是借助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农村大家庭从春到冬的经历。全片采用河南口音,在孩子的画外音中缓缓开启。姥姥的嫂子去世后,众人为姥姥的哥哥起坟,依照风俗进行合葬。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人体骨骼从黄土中被挖出,而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也由此重新浮出水面。
初春的清晨,缥缈雾霭间的绿色麦田充满了生机,既诗意又朦胧。生死离别、婚丧嫁娶、劳作耕耘,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这是一部只有事件,没有反转,更没有惊心动魄剧情的影片。镜头下,是村民们的闲聊、吃饭,孩童的打闹嬉笑;故事里,有乡村邻里间的吵闹与算计,也有谅解与互助……尽管那时农村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那种类似大家庭般的人情,以及村民的质朴善良,却显得生动而温暖,让人不禁联想到侯孝贤镜头下的细腻真情。平淡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是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循环往复的经历,看似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却在缓缓流动中悄然改变,于细微处展现出宏大的时代背景。进城打工、经济发展、石油开发和工业化进程……个体的经历看似偶然,实则是历史进程中必然的命运起伏。
从开片的土葬到之后的火葬,从少女情愫的萌动到媒妁婚姻的无奈,从按部就班地遵循旧俗到一点点受到外来变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发展的大潮汹涌而至,尽管乡村远离繁华大都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波及。农村千百年来铸就的盘根错节的大家庭关系、人情世故以及生活方式开始全方位“裂变”。那些传统习俗,无论好坏,有的还在延续,有的已悄然改变。
在片中,老人、中青年和儿童,分别对应了叙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息之地》用复杂的群戏、细致入微的场景,构建起一部中国农村史诗。长达132分钟的片长,却丝毫不让人觉得枯燥单调。影片娓娓道来,在看似日复一日的寻常中融入了欢喜与哀愁,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起伏而跌宕。
童真视角摒弃煽情与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然采用孩童视角,但却对女性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笔墨。从慈爱善良的太姥姥、主持家务的姥姥,到为了帮助哥嫂而自我牺牲的小姨,女性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贡献与情感支撑作用被清晰地展现出来。
导演尤其擅长运用长镜头进行自然叙事。比如对徐闯母亲在乡间小路的漫长跟拍,记录了她从上一秒号啕哭丧到下一秒微笑与乡邻打招呼的无缝转变,深刻反思了这一日常场景中所包藏的荒诞。无论是丧礼、闹婚,还是欢庆春节、各种聚会,镜头在不同人物和场景中自如游走,充分显示出导演对复杂群戏高超的掌控调度能力。
影片经历了四季轮回。从春季开始,郁郁葱葱的绿色渐渐浓郁,之后转入收割时节的金黄,最后在白雪皑皑中落幕。这是农家人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一个完整循环历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农人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要面对的头等大事始终是生活。透过琐碎的日常,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乡村、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无论世事如何艰辛,千百年来传承的那份勤劳谦卑、吃苦耐劳却从未改变。
在讲述四代人的生死离别时,镜头视角大多时候保持在10岁孩童的高度,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沉重,更像是一种不经世事的隔开距离的童真观察。直到结尾,镜头渐渐后移,从地面转向更高远的天空,再俯视大地——蜿蜒流向远方的河流,白雪覆盖的土地,行进的马车因故停下又重新启程……伴随着音乐响起,整部影片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喷涌而出,在经历了两个多小时的情感积攒后,观众的情感也在最后一刻升华至顶点。
《生息之地》获奖实至名归
在柏林影展颁奖典礼上,评委给出了这样精准且不吝赞美的评价:“在时代变迁的浪潮面前,这部电影带我们走进一个跨越几代人的社区,见证他们的生活与世代相传的习俗。电影细腻而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在乡村生活中的温暖与挣扎、光明与黑暗,以及彼此之间深深的牵绊,让观众始终沉浸其中,无法移开目光。影片既关注微小的细节,也构筑出宏大的诗意画面,在观察与叙事之间找到了优雅的平衡。它让我们与片中人物产生深刻共鸣,感受他们的渴求、希望、悲伤与喜悦,仿佛我们也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这番评价,充分证实了《生息之地》得奖是实至名归。
本文围绕霍猛导演的《生息之地》展开,介绍其斩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奖项引发关注。详细阐述影片以复杂群戏描绘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图景,展现乡村生活变化与人情世故,采用童真视角摒弃煽情沉重,最后结合评委评价说明影片获奖实至名归。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