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上海电信网络诈骗情况展开,先讲述了赵阿婆遭遇假冒公检法诈骗的案例,接着介绍了上海警方打击电诈的举措与成效,还分析了电诈的发案类型、损失情况、引流渠道及被骗群体特征,最后给出了防骗提示。
前不久,上海的赵阿婆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骗局。她接到了一个自称是“中央网监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语气严肃,声称赵阿婆“涉及一个大案”,要求她配合调查。在骗子连番的恐吓之下,原本就有些慌乱的赵阿婆,一步步落入了骗子设下的陷阱。她不仅透露了自己 60 余万元的存款信息,还在骗子的要求下,特意购买了一部新手机,只为了与骗子进行单线联系。
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以来,上海警方一直密切关注电信网络诈骗的新动向和新手法。依托“砺剑 2025”系列专项行动,警方在全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在技术拦截防阻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诈骗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和拦截;分级预警劝阻工作中,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及时对可能受骗的群众进行预警和劝阻;快速止付挽损行动里,一旦发现诈骗案件,迅速冻结涉案资金,尽可能减少群众的损失;同时,还着力进行破案攻坚,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市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 10.8%和 21.1%。
警方介绍,如今的诈骗分子为了逃避打击,在引流渠道、资金转移等方面不断更新变换手法。据统计,今年以来,上海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非接触诈骗发案数居前 5 位的分别是: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购物、冒充平台客服、虚假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招嫖。其中,虚假投资理财发案占比超过 40%,这类诈骗主要是以股票、期货、虚拟币等投资获利为幌子,诱导受害者安装虚假投资 APP,进而骗取钱财。
从案件损失情况来看,既遂案件平均案损超过 5 万元。其中,损失最大的是假冒公检法类案件,虽然这类案件的发案数较少,但平均案损超过 35 万元。
从引流渠道方面分析,网络端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引流渠道,发案占比超过 80%,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诈骗类型。而通过电话端、短信端引发的诈骗案件主要集中在假冒客服、虚假贷款类诈骗。
从被骗群体来看,全市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平均年龄为 38 岁,中青年群体是主要的受骗群体。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易受骗类型也有所不同,老年群体容易陷入假冒客服类诈骗,中年群体则在虚假购物类诈骗中更容易中招,青少年群体主要是在网络游戏交易类诈骗中受骗。其中,年龄最大的受害者是一名网购保健品被骗的 86 岁老人,最小的则是一名在网上找免费代打网游被骗的 7 岁小学生。
上海警方特此提示广大市民:
凡是要求将现金或其他贵重物品用网约车送到指定地点或者派人上门来取的,都是诈骗。
凡是要求购买购物卡储值卡并通过告知卡号卡密进行充值的,都是诈骗。
本文先通过赵阿婆的受骗案例引出上海电信网络诈骗的话题,接着介绍了上海警方打击电诈的行动及成效,详细分析了电诈的类型、损失、引流渠道和被骗群体特点,最后给出防骗提示,提醒市民提高警惕,增强防骗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