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高校学业预警机制展开,列举了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公布学业预警结果的情况,阐述了学业预警机制的作用、高校“严进严出”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和学生分别提出了相应要求。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官网公布了一则重要消息——2024 – 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学校经过严格审查后决定,给予全校(涵盖三个校区)共计737名学生学业预警;对134名学生不仅给予学业预警,还让他们进行第一次降级试读;另外81名学生则被给予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其实,此前广东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也都公布过学业预警结果(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就如同体育比赛中的“黄牌警告”一般。它并非是要将涉事学生“罚下场”,而仅仅是对他们起到警示、敲打的作用。不过,如果学生屡教不改,那最终就可能会被“红牌罚下”。所以说,这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机会,其目的就在于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学业。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高校都存在“严进宽出”的问题。这一现象让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认为一旦进入大学,就可以完全将课业抛诸脑后,即便是“混日子”,也大概率能够顺利毕业。可要是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都能通过“混日子”轻松获得,那么相应教育的含金量必然会大打折扣。为了切实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有必要采取“严进严出”的教育模式。而学业预警机制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及时且必要的提醒。当学生的学习出现偏差时,它能够及时督促学生,保证他们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业任务。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学生“混文凭”的现象持“零容忍”的态度。高校只有加强过程管理,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教育责任,践行“严进严出”的承诺。对于高校而言,“严进严出”既不能“不打招呼”,也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通过下发学业预警,为后进学生提供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予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督促和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只有这样,学业预警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出预警的效果,更好地契合高校育人的初衷。
学业预警机制就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防火墙,同时也是检验高校育人智慧的试金石。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当下,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但这也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很容易出现学业困难的现象。而学业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规避不良后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求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当然,高校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自身也要做到严于律己。一些高校挂课率高,与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比如,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有的高校对学生学业过程的监管不足;还有的高校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不够科学等等。因此,实行“严进严出”,高校就要做好事前警示、事中预警、事后惩戒的全过程管理。在学生进入校门之时,就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学历必须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大学绝不是“混日子”的地方。此外,高校还应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程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这样才能尽到育人的责任。当然,在清退不合格学生时,也要保障好学生的正当权益,例如要保障学生对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师教学的监督权利。
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学业预警机制,要重新审视自我,调整学习状态,加强自我约束,努力提升学业水平。从本质上讲,学业预警机制并非是处罚学生的手段,而是教育的听诊器,它能够实现对高校和学生的“双向激励”,最终达成高校与学生的“双向提升”。
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相关内容,先是列举高校公布学业预警名单的现象,接着阐述了学业预警如同“黄牌警告”的意义,强调了高校“严进严出”的必要性,还指出高校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改进方向,最后对学生提出要求。学业预警机制有助于实现高校与学生的“双向提升”,保障教育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