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轨还乡〉:在火车旅途中探寻乡愁与亲情,启迪中学生写作

本文围绕中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展开,详细分析了作文的亮点,包括引发共鸣的生活化细节、普世的乡愁情感、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精彩的写作手法等。同时,两位老师结合这篇作文,对中学生写作提出了建议,如警惕模板和套路,注重观察生活、培养细节捕捉能力等。

在文学的世界里,总有一些文字能如潺潺溪流,淌进读者的心田。就如中学生张潇冉的这篇作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这样的文字,带着一种诗意与哀愁,瞬间将我们带入了那个充满回忆的火车旅途。

〈旧轨还乡〉:在火车旅途中探寻乡愁与亲情,启迪中学生写作

武汉市第六十四中学傅成令老师(中)与学生

这篇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众多读者,首先在于其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作文中所描述的火车旅途场景,像是爷孙互动、乘务员推销商品等细节,对于每一个曾经乘坐过绿皮火车的人来说,都是无比熟悉的经历。就拿爷爷因“孩子爱吃”而购买商品的那一瞬间来说,这一细节将中国式祖孙情的无私与笨拙展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自己童年时与家人在火车上的温馨画面,这种真实感让作文充满了生命力,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其次,该作文展现了乡愁的普世性。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因为求学、工作而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与亲人分隔两地的人们,都能从作文的意象中感受到对故土和亲人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是现代人共同的心灵痛点,在作文中得到了细腻而深刻的表达。

此外,作文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旅途的视觉与听觉画面。读者无需刻意想象,便能“看见风景”“听见乡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趟缓缓行驶的火车之中。

傅成令老师指出,在当下这个“快餐式”表达盛行、网络热梗充斥的时代,这篇作文以质朴的文字和克制的抒情,成为了一股清流。文章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模板化的写作,这种“无技巧感”恰恰让人感受到了文字最原始的力量。

〈旧轨还乡〉:在火车旅途中探寻乡愁与亲情,启迪中学生写作

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王静老师(中)与学生

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语文备课组长、武汉市硚口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王静老师认为,《旧轨还乡》以“铁轨的锈蚀与重生”为线索,将乡愁与亲情两大主题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交通工具变迁、代际关系镜像等角度,赋予了主题现代性的思考。“这种将个人记忆与时代发展交织的写法,展现了小作者在主题立意上不俗的语文核心素养。”王静老师说道。

从文章结构来看,小作者将自己儿时乘坐绿皮火车与成年后飞机转汽车的两段经历形成对比,并将两者作为铺垫,重点突出自己在绿皮火车重新运营后的乘坐经历。这种双线的结构设计,使叙事产生了时空折叠的美学感受,让读者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穿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愁与亲情的变化。

从写作手法上看,小作者精选并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车窗雾气、铁轨锈迹、云海苍茫等,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回忆与情感的记忆坐标系。细节描摹更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蜷缩在床尾”的肢体语言、“窗帘缝隙偷窥”的童真视角、“不为所动”和“毫不犹豫掏钱”的矛盾冲突,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小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细心。所有精选出来的细节都紧密围绕着乡愁与亲情两大主题,为文章增色不少。

结尾“思念决堤”的克制表达,既做到了“情感真挚而不滥情”,又使文章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度,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中学生写作警惕模板和套路

着眼当下,中考、高考作文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走向开放多元,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傅成令老师表示,张潇冉的成功印证了“观察生活细节→提炼情感内核”的路径。她强调:“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反对模板化作文,倡导真实写作。”其次,考生应培养细节捕捉能力。如文中“爷爷蜷缩床尾”“掀窗帘窥风景”等细节描写,从平凡场景中挖掘出了动人的瞬间。同时,要注重多感官细节描写,让语言表达既具有文学性,又贴近生活。

傅老师还强调,中学生作文应具备情感真实且有社会深度。学生应当关注社会热点,顺应“关注社会”的命题导向,训练思维深度、增强反思能力,提升文化素养,比如对乡愁与时代变迁进行辩证思考等。

王静老师结合近年武汉中考命题趋势提醒,考生应警惕死记硬背素材,避免堆砌诗词典故、名人事例,要强调事例与核心题意的关联性,注重事例对核心题意的支撑过程。能用自身真实生活体验来支撑题意也是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很好选择。

其次,要警惕片面强调文字华丽。文质兼美的作文自然是中考作文的最高标准,但文从字顺、题意表达准确的文章仍会优于辞藻堆砌、华而不实的文章。

同时,她也建议中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建立《我的观察笔记》,定期记录自己的生活场景,培养“生活化写作”的敏感度。如本文通过火车意象展现的“慢速美学”,正是对快餐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的巧妙回应,这种时代洞察力值得借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文原文:

《旧轨还乡》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910班 张潇冉

姥姥姥爷牵着我,踏上一趟绿皮火车,自杭州启程,摇晃过二十五小时,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

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

一切如此美好,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

次日天未亮,我就把额头贴在布满雾气的玻璃上,守望远方晨光破晓,仿佛那天的朝阳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

然而上小学后,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去年,姥爷离世,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只是,如今的归乡之路,已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气流的震荡让人难受,机场进出如进迷宫兜兜转转,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到老家时早已夜幕漆黑。冬夜遇上大雪,路面结冰,行车更是提心吊胆。一路奔波,无暇欣赏窗外风景,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再无其他景致。

今年,听闻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

一个月前,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

夜幕低垂,火车缓缓启动。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

躺在铺位上,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

说来也巧,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有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本就窄小的床铺,挤着爷孙俩,为了让孙子舒适些,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车厢熄灯后,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透过缝隙,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

乘务员推着小车,叫卖着各种商品。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充满诱惑,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然而,当推销员随口一句“孩子爱吃”,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

看着这一幕,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那时的姥姥、姥爷,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而把自己缩在床尾?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

终于,火车抵达老家,见到姥姥的那一刻,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夺眶而出……

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张潇冉作文《旧轨还乡》的深入分析,展现了这篇作文在细节描写、主题表达、结构设计和写作手法等方面的亮点。同时,两位老师结合作文提出了中学生写作的建议,强调要警惕模板和套路,注重观察生活、培养细节捕捉能力、关注社会热点等,为中学生写作指明了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432.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