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3月29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办的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讲堂展开,介绍了中国商飞公司工程总师陈勇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关于国产大飞机的演讲内容,探讨了大飞机的安全运行、增材制造等方面,还提及了珠海在航空领域的优势、低空经济发展以及南航科技公司在人才培养装备升级上的努力。
想象一下,当一架飞机从冰雪覆盖的哈尔滨飞向温暖似春的珠海,在这样截然不同的气候环境转变过程中,飞机能否关闭防冰系统呢?还有备受瞩目的国产大飞机C909,它又该如何巧妙地实现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完美平衡呢?未来,国产大飞机制造又会涌现出哪些令人期待的“新可能”呢?
带着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3月29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第一期航空科技大讲堂正式开讲。在这场意义非凡的大讲堂上,中国商飞公司工程总师、C909飞机系列总师陈勇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分别以“国产大飞机安全与运行”和“大飞机的增材制造”等关键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他们围绕国产大飞机的安全性、运行效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探讨。
一提到珠海,陈勇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表示:“对C909而言,在珠海举办的航展就是我们展示风采的绝佳舞台。”珠海作为中国重要的通用飞机发展基地,其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毗邻港澳。陈勇认为,珠海完全有能力通过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构型等先进技术来精准找到自身在航空领域的定位。同时,凭借其在国际交流和产业链汇集方面的显著优势,珠海有望成为国产民机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如今的珠海,正以低空经济为有力翅膀,精心编织着未来空域的立体经纬。陈勇指出,低空经济与民航产业并非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紧密交织的共生体。民航经过数十年沉淀下来的先进技术和坚韧的供应链体系,能够为低空飞行器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强有力的硬核支撑。就拿C909项目来说,其中积累的适航经验与供应链管理的“安全基因”,已经深度融入到了低空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他还强调,制定标准是低空经济实现腾飞的关键所在,也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导航仪。因此,他建议珠海在低空经济标准制定方面抢占先机,为低空经济筑牢安全防线,从而推动地方经济跃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当安全适航的“密码”正在逐步被破解时,智能制造的“浪潮”已经汹涌奔涌而来。在中国商飞公司陈勇描绘的航空安全蓝图背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团队正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重新定义飞机制造的边界。在大讲堂现场,卢秉恒聚焦“大飞机的增材制造”这一前沿领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成果。
据悉,作为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及中国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主任,卢秉恒长期专注于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他首倡将增材制造用于在轨及月基制造,并带领团队在大飞机部件增材制造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将3D打印技术成功应用于J – 10风洞模型定型机,推动了C919项目中3D打印与VR的融合,助力实现敏捷、柔性生产,成功攻克了制造工艺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大型科技生产制造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才培养的创新
在航空制造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的同时,人才培养装备的升级也显得尤为重要。模拟机作为飞行员训练的核心装备,就如同飞行员的“虚拟蓝天”。然而,随着国产大飞机的快速崛起,高等级全动飞行模拟机的自主研发能力目前仍然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南航科技公司正积极致力于开发能够满足民航飞行员全生命周期技能管理需求的先进飞行训练设备。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公司构建了飞行训练的九大特色功能,推动训练设备朝着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为飞行安全筑牢坚实的根基。
南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磊表示,公司在2024年落户横琴后,充分利用了横琴的政策红利和国际化平台,吸引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逐步完善了产业链布局。据介绍,南航已经与多个飞机厂商、航空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计划在横琴设立飞行训练设备研发与飞行安全研究的总部基地和实验室,进行包括国产大飞机、空客、波音等多个机型飞行模拟机的研制,为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杨磊还提到:“我们希望通过航空大讲堂的平台,吸引更多航空领域的人才和资源,同时为公众提供科普教育,推动航空文化的普及。”
本文通过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航空科技大讲堂的报道,展现了国产大飞机在安全运行、增材制造等技术领域的探索,强调了珠海在航空产业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以及南航科技公司在人才培养装备升级方面的努力。各方共同推动着国产大飞机产业的发展,涵盖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为航空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