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双相情感障碍:从发病到治疗的全解析,双相情感障碍:如何在情绪两极间平稳“航行”

本文围绕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展开,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这种疾病,包括其症状表现、复杂的分型、不明的病因、全病程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还提及了相关的医学研究进展。

解锁双相情感障碍:从发病到治疗的全解析,双相情感障碍:如何在情绪两极间平稳“航行”

解锁双相情感障碍:从发病到治疗的全解析,双相情感障碍:如何在情绪两极间平稳“航行”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而这一天恰好是艺术家梵高的诞辰。梵高,这位用绚烂色彩震撼世界的伟大画家,一生都在抑郁的阴霾与躁狂的炽热之间痛苦挣扎。他曾做出割下自己耳朵这般令人震惊的举动,却又能在灵感如泉涌时创作出《星月夜》这样的传世之作。双相情感障碍,因为梵高的缘故时常被人们提及,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种疾病。那么,这种疾病究竟是如何干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呢?为什么部分患者确诊需要长达8 – 10年之久?患者又该如何与这种疾病和平共处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彭代辉教授针对这些疑问,一一进行了解答,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过山车式”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纱。

情绪的“过山车”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不容小觑的重性精神障碍。它的主要表现为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以及抑郁发作交替出现,其中患者出现躁狂/轻躁狂发作是确诊该疾病的关键要件。在躁狂/轻躁狂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行为轻率鲁莽、自我夸大、思维奔逸、反应性增高、睡眠需求减少以及言语增多且速度加快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幻听、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显著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Ⅰ型以爆发性的躁狂为特征,患者的行为可能会变得鲁莽冲动。曾有案例显示,患者突然挥霍金钱高达百万,甚至不惜借贷,还有患者坚信自己拥有超能力。Ⅱ型则更为隐匿,在轻躁狂期间,患者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常常被周围人误认为是“想通了”,变成了从未有过的“乐天派”,这种情况在公众中不容易被识别。环性心境障碍表现为持续性的(至少2年)心境不稳定,并且在多数时间里有轻躁狂症状及抑郁症状,但这些症状的严重度和持续时间不符合临床发作标准。这种分型的复杂性,恰好反映了精神疾病诊断的特殊性——由于没有血液指标或影像学的特异性证据,医生只能通过专业地观察患者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变化,并结合精神疾病专科评估等方法来得出诊断结果。

探究病因迷雾重重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它是遗传赋予的易患病倾向、环境压力以及个人独特心理特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那么患病风险会大幅增加,但这种遗传并非是某些独立的“坏基因”在起作用。患者子女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比普通人高数倍,所以备孕时需要进行精密的筹划。

此外,童年创伤可能是引发双相情感障碍的隐形推手。破碎的家庭关系、高压的升学竞争等,都在悄然改变着大脑的应激系统。当这些因素叠加在特定个性基础上,比如情感丰富的艺术型人格,疾病的种子便开始萌发。值得注意的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确诊十分艰难,这也成为了横亘在患者与治疗之间的一道鸿沟。轻躁狂期的“创造力爆发”常常被误解为“灵感乍现”,实际上这种状态正在严重地透支着患者的精力与生命,随后很可能就会迎来抑郁状态的发作。

全病程疾病管理

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全病程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疾病的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目前临床医学认为,双相情感障碍与大脑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的紊乱等多种生物机制有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平衡躁狂/轻躁狂与抑郁症状的控制。核心药物如锂盐、丙戊酸盐等心境稳定剂可以双向调节情绪,同时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片、鲁拉西酮等能够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以及伴发的失眠、焦虑问题。《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也推荐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作为心境稳定剂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但目前还需要业内更多的临床循证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绪波动及血药浓度,抑郁缓解后优先保留心境稳定剂。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的经典方式“改良电休克治疗”可能通过电流“重启”大脑网络,挽救有自杀倾向等具有高危险性的患者。物理治疗领域也在不断发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展的深部脑刺激(DBS)临床试验,将芯片植入特定脑区,几位难治性的受试者在术后随访中保持了稳定。不过,这些突破性治疗的研究背后,还需要医学对大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通常要历经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三个阶段。治疗后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减药,但患者停药会有复发风险。因此,指南建议在经历急性期6 – 8周的控制后,进入后续的巩固期和维持期。在巩固期治疗期间,抑郁发作的患者需要经历4 – 6个月,而躁狂发作患者为2 – 3个月;关于维持期,目前业内尚无统一定论,但普遍认为此阶段的治疗时间为多次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的2 – 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 – 3年。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药量,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来控制脑功能紊乱。

在治疗的同时,家属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属应该学习疾病的基础知识,接纳患者的情绪波动,观察患者睡眠、言行等方面的异常信号,避免指责和埋怨患者,督促患者规律服药和复诊。要为患者营造稳定的生活环境,减少人际冲突与压力刺激,协助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表。鼓励患者参与运动及社交活动,但要避免过度亢奋。

在预防方面,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他们的学业压力与情绪问题,减少童年创伤的发生;保持规律的作息与健康的饮食,避免酒精、咖啡、辛辣刺激食物、茶饮或药物的滥用。当出现持续情绪异常、睡眠紊乱等早期症状时,应尽早就医筛查。

如今,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地控制症状。脑机接口技术正在尝试解读情绪密码,AI辅助早期诊断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每一项医学进步都在改善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帮助患者恢复失调的脑功能。

本文详细介绍了双相情感障碍,包括其与梵高的关联、症状表现、复杂分型、不明病因、全病程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内容。强调了这种疾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长期性,同时也提及了医学在该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和应对思路。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522.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29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