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通过多种“党建 +”模式,包括“党建 + 社工”“党建 + 治理”“党建 + 产业链”,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关怀服务、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具体涉及为外卖骑手子女提供托管服务、激励骑手参与城市治理、助力江津花椒产业升级等内容。
“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这种压力真的让人焦虑不已。不过今天能和同行们一起倾诉烦恼,我心里轻松多了。”近日,在沙坪坝区举办的新就业群体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上,有着五年从业经验的骑手李伟,在“心声树洞”环节结束后,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为了切实做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帮助他们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沙坪坝区委社会工作部精心策划并开展了这场活动。
活动现场,在专业心理辅导师的引导下,外卖骑手们通过“情绪画像”“压力光谱”等互动环节,尽情抒发内心的情绪,释放长期积累的压力。随后,大家还以沙龙的形式展开了深入交流。
这样温馨且富有成效的场景,正是重庆大力推进骑手友好街区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重庆始终坚持党建统领全局,聚焦产业链升级、新就业群体服务、基层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党建强链、服务暖心、治理增效”的有效实践路径。
“党建 + 社工”:外卖骑手的小孩有人照看
“小朋友们,把你们捏好的黏土贴在矿泉水瓶上,这样一个漂亮的笔筒就做好啦。”3 月 20 日晚上 6 点,在巴南区莲花街道南园社区美团袋鼠宝贝之家,社工正带着做完作业的孩子们制作手工。
与普通的托管课堂不同,美团袋鼠宝贝之家是国内首个面向新就业群体家庭推出的公益帮扶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未成年子女提供健康关怀和教育支持。
南园社区美团袋鼠宝贝之家是美团公益帮扶计划在重庆的首个落地项目。该项目由美团与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市委、重庆社会工作发展创新基金会联合共建,由重庆愉悦社工中心负责日常运营。这是多方共同探索“党建引领 + 专业社工 + 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
南园社区党委书记周莉介绍说:“和工作时间固定的上班族相比,新就业群体在午餐、晚餐以及节假日等时间段会更加繁忙。”在子女课后以及周末的时间里,新就业群体面临着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的难题。今年 3 月 1 日,该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区内新就业群体家庭的热烈欢迎。
“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37 岁的外卖骑手向小丽对袋鼠宝贝之家赞不绝口。她表示,自己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带孩子。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她正发愁孩子放学后没地方去。当得知袋鼠宝贝之家开业的消息后,她立刻就报了名。
在袋鼠宝贝之家,向小丽的儿子不仅能够学习到新知识,还能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快乐玩耍。这让向小丽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像向小丽家这样受益的家庭还有很多。项目负责人袁永成介绍,站点每周二至周五开展常态化活动。项目启动以来,平均每天服务 20 人次,已经服务了 19 场,累计服务达 380 人次,全年计划开展 189 场。
据悉,为了让新就业群体家庭有更多的获得感,巴南区委社会工作部、团巴南区委还为项目链接了“团团活力圈”“假期公益托管行动”等资源,实现了工作日、周末、寒暑假托管的有效衔接。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市正积极构建对新就业群体的全方位关爱服务体系,将联动推出暖“新”驿站、暖“新”食堂、免费体检、专属保险、婚恋交友等 53 项服务项目,致力于为新就业群体解决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休息难、融入难、保障难、发展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党建 + 治理”:小哥化身城市治理“合伙人”
刘昌荣是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分公司的一名快递员。前段时间,他在一个小区送货时,发现公共道路上有一个窨井盖掉落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刘昌荣赶忙上前把窨井盖捞起来盖好。简单处理之后,他又拿出手机拍下现场照片,随后将照片和相关信息上传至渝中区石油路街道“智慧石油路”小程序上。很快,石油路街道就进行了回复,并派人到现场完成了收尾工作。
作为新经济催生出来的灵活就业群体,骑手、快递小哥走街串巷,服务着城市的烟火生活,是城市生活的“摆渡人”。他们对片区熟悉、人头清楚,行动“快稳准”,这些都成为了他们独特的职业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职业优势,拓宽新就业群体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路径,成为了基层治理工作面临的一道新课题。
对此,渝中区创新工作路径,与平台企业签订共建协议,将骑手、快递小哥等参与志愿服务纳入企业评优指标,激励了 165 名骑手、快递小哥主动担任“网格 N 力量”。
企业则通过优化派单机制,为参与志愿服务的骑手提供弹性接单时间,让他们在公益服务与职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如今,在石油路街道二普小区,由流动党员带头发起、60 名骨干骑手参与的“流动红骑”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骑手为社区送温暖、社区为骑手送关怀”活动,成为了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石油路街道将“流动红骑”纳入共享积分系统。骑手通过“随手拍”直报治安、安全、环卫等问题线索,线上可以获得积分奖励,线下还能积分换礼。
刘昌荣就是“网格 N 力量”中的一员,每次发现问题线索后,他都会通过“随手拍”上报。他说:“能够为城市做些贡献,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重庆市在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推动新兴领域治理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台了积分兑换等 9 条具体措施,引导新就业群体兼任网格员,组建“红岩骑手”等志愿服务队 164 支,预警隐患 1200 余次、服务群众 5 万余人,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了强大的“新”力量。
“党建 + 产业链”:江津花椒有了更广阔天地
江津是著名的“中国花椒之乡”。花椒产业是江津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催生出相关市场主体 3000 余家,惠及 28 万户 62 万椒农,形成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综合产值达 55 亿元。
为了推动花椒产业集群发展,2023 年 2 月,江津以龙头企业凯扬农业为主体成立了花椒(凯扬农业)产业链党委。这条产业链党委整合了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囊括了花椒种植村的党组织书记、种植大户、农民,形成了一个在党建引领下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化联合体。
去年夏天,连晴高温天气导致部分花椒树受损。为了减少损失,夏天一过,产业链党委就迅速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帮助种植大户和椒农加强秋季管理。产业链党委副书记、江津花椒产业协会会长陈秀强作为技术骨干,在江津区李市镇沙埂村开展技术培训,几乎全村的椒农都来参加了。
“从早上 9 点一直讲到中午,结束的时候还有好多椒农留在现场,向我咨询各种问题。”陈秀强回忆道。虽然花椒市场价格走低、精深加工不足,但椒农们依然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去年夏天那么热,他们都没有弃种,有的椒农甚至凌晨 3 点就起来给花椒树浇水。这份信心,离不开产业链党委的大力支持。
为了推动江津花椒精细化管理,产业链党委牵头推广花椒“轻简化”改良技术。改良后的花椒个头更大、颜色更正,每亩产量提升了 30%。产业链党委还积极对接协调链上主体,帮助建设冷库设施体系,实现了保鲜花椒“淡储旺销”。
在产业链党委的积极推动下,花椒产业化联合体、“花椒银行”相继成立,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加强,也让江津花椒实现了量质齐升。去年,江津的鲜花椒产量达 32.5 万吨,每公斤价格稳定在 4.8 元以上,花椒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 55 亿元。
“产业链党委不仅是‘黏合剂’,更是‘加速器’。”陈秀强说,“一链一党委、一企一专班”等机制,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掌握关键技术、共享市场资源,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日益凸显。
近年来,重庆在 12 条主要产业链和 33 条重点产业链上建立联合党组织,指导产业链整合资源,推动解决链上企业发展难题、激发改革活力。据介绍,全市深入开展“党建联建·助企强链”行动以来,已成立产业链联合党委 122 个,组织涉链部门梳理产业政策 1472 项,开展政策宣讲 3000 余场次,迭代“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助企纾困解难 5100 个。
重庆通过“党建 + 社工”为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托管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党建 + 治理”激励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治理,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贡献力量;“党建 + 产业链”推动江津花椒等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多种“党建 +”模式的实施,体现了重庆在新就业群体服务、基层治理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