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展开,介绍了通知出台的背景、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以及新规对商业银行、金融消费者和助贷机构的影响,还阐述了新规在规范业务定价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及意义。
近日,为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助贷业务的管理,规范业务经营行为,促进该业务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发放贷款的互联网助贷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这一业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权责收益不匹配、定价机制不合理等。《通知》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助贷业务的监管文件,通过精心构建“机构准入—业务规范—消保监督”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将有利于引导助贷业务朝着更加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
强化管理责任
在强化商业银行总行对互联网助贷业务的管理责任方面,《通知》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人士表示,《通知》从多个重要方面强化了商业银行总行对互联网助贷业务的管理责任。具体来说,一是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明确主责部门,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稳健合理的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审慎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二是加强合作机构准入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审慎制定合作机构准入标准,有效实施尽职调查,并且要从严进行审批。三是规范成本费用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加强成本费用和经营效益管理,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合理收益等诸多因素,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并严格执行,绝对不得为了追求业务规模而放松管理要求。四是强化自主风控,要求商业银行自主开展风险评价与审批。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指出,关于互联网助贷新规的影响,可以从商业银行、金融消费者及助贷机构这三大主体维度进行系统性分析。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新规通过强化合作机构准入管理、完善全流程风控体系、压实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等一系列举措,能够显著提升其合规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优化银行的风险防控机制,更将推动银行在业务流程、科技应用、服务质效等多个重要领域的核心能力建设,为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杨海平还表示,就金融消费者而言,新规的实施将有效遏制过往行业存在的违规收费转嫁、息费披露不透明等乱象。通过明确金融机构在金融营销宣传、信息披露、争议处理等方面的主体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得到了实质性的强化,最终将切实降低金融消费者的综合融资成本。对于助贷机构群体来说,新规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动态评估机制,这标志着行业将进入深度洗牌期。头部机构凭借合规经营能力、科技赋能优势及可持续商业模式,有望获得更多优质合作资源;而中小机构若无法满足资本充足率、数据治理、科技投入等硬性指标,将面临市场出清风险。这种结构性调整将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发展的轨道。
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在规范互联网助贷业务定价机制方面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人士介绍,部分增信服务机构在为互联网助贷业务提供增信服务时,存在增信服务费收取不规范的问题,这造成了部分业务综合融资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将增信服务机构向借款人收取的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并且明确增信服务机构不得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形式变相提高增信服务费率。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差异化的风险定价,推动贷款利率、增信服务费率与业务风险情况相匹配。
杨海平称,随着互联网助贷新规的正式出台,公众普遍感受到了“靴子落地”的预期效应。该政策的制定历经了长期的酝酿与广泛的讨论,标志着一个重要行业转折点的到来。事实上,在监管政策出台前,互联网助贷行业经历的高速扩张阶段已基本告终,此次新规则为这一领域的无序发展正式画上了休止符。在前期野蛮生长阶段,互联网助贷业务已累积了显著的风险隐患,风险暴露特征日趋明显。这种非理性扩张态势主要带来三方面负面影响:其一,严重弱化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敞口管理失效;其二,与当前国家推动的“减费让利”支持实体经济、提振消费需求的宏观政策导向产生背离;其三,制约了商业银行在精细化运营管理、核心能力建设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进程。
“此次出台的监管新规着重强化商业银行在合作机制中的主体责任。”杨海平表示,“具体而言,政策从三个维度构建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总行层级的准入管理机制,明确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并实施动态评估;其次是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责任,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全流程风险监控体系;最后是突出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明确规定金融机构须对合作机构的消保工作承担最终管理责任。这些措施共同构筑起规范行业发展的制度框架,标志着互联网助贷业务正式迈入合规发展的新阶段。”
华北地区某股份行人士表示,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助贷业务的监管文件,其通过构建“机构准入—业务规范—消保监督”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配套细则的逐步完善,新规对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创新、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正向效应将持续显现。
本文围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通知》展开,介绍了其出台背景、对商业银行管理责任的要求、对不同主体的影响以及规范定价机制等内容。该《通知》构建了全链条管理体系,有助于引导互联网助贷业务规范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推动行业迈入合规发展新阶段。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