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云南昆明市晋宁区开展花卉产业科技帮扶工作。通过建立教授工作站和科技小院,将师生和实验室搬到生产一线,聚焦花卉全产业链技术需求,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不仅培育出众多优质月季品种,研发先进种植和保鲜技术,还将技术推广到农民中,同时中国农大构建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推动花卉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
在中国教育报的一则报道中,记者欧媚带我们走进了彩云之南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内,那一个个月季生产温室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高俊平正专注地查看自主培育的月季鲜切花新品种“期希”的生长状况。他介绍道:“这个新品种有着诸多优势,它耐低温,即使在冬季生产也不会出现畸形的情况;而且它非常耐贮运,瓶插期能够达到20天左右,相较于国外品种,它更适合我国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
众所周知,全国10枝月季鲜切花有7枝产自云南,而云南的10枝月季鲜切花又有7枝来自昆明市晋宁区。为了进一步推动“云花”产业升级,在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建立了教授工作站和全国首个花卉类科技小院。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它将师生们放到了生产一线,把实验室也搬到了田间地头,目标明确地瞄准了鲜切花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用科技的力量支撑着美丽的花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中农大—云天化花卉科技小院”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紧邻晋宁花卉产业现代化示范园,推开门就能看到切花生产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在这里,中国农大的10多名教师和30多名研究生长期驻扎。高俊平教授说:“只有在产业中提取真问题,研究才能顶天立地。”
据高俊平介绍,中国农大和云南农业龙头企业云天化集团携手成立了中农大—云天化花卉联合研究中心。这个中心从育种、种植到采后处理,全方位聚焦云南花卉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致力于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在育种方面,团队已经自主培育出了兼具高产、耐运输、耐低温等特点的月季花新品种30余个。像“菲韵”等新品种,已经成为云南花卉市场的主推品种。在种植环节,团队研发的水肥循环利用技术,让原本高耗肥的月季实现了绿色生产;高位修剪技术则让月季的产量更高、品质更优。在采后保鲜方面,压差预冷技术更是将鲜花预冷时间从12小时大幅减少到1.5小时,快速锁住了鲜花的呼吸;智能化分级包装则能够自动快速完成千亩示范园每天30万枝鲜切花的规模化分级和包装工作。
师生们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这千亩示范园。他们还成立了花卉田间学校,不辞辛劳地教农民如何更好地种花。他们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运输保鲜技术免费送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足迹遍布大理、红河、楚雄等州,让美丽的花卉产业绽放出富民的新蕊。
像高俊平教授这样,中国农大有千余名专任教师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阵地开展社会服务。他们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努力修复重度盐碱化草原;在洱海流域精心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国家样板;在大湾区全力推动智慧农业落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表示:“推动大学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社会,是探索未来教育新形态的重要实践,也是拓展学校办学资源和学科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为此,学校转变了发展理念,把强化国内合作与社会服务上升为学校的重要战略。
目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农大已经在全国31个省份布局建设了由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39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及98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的梯次分明、分工协作的“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推动了科技创新范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农大在专任教师职称系列中增设了“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型研究员”岗位,还设立了校级重大社会服务贡献奖和院级社会服务业绩津贴,并且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专任教师工作量认定、职称晋升、奖励激励等重要指标。
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多方力量,在云南晋宁区通过科技手段助力花卉产业升级的实践。学校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解决产业关键问题,培育优良品种,研发先进技术,并将其推广到农村。同时,中国农大还构建了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