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基金经理在年报业绩验证期的投资策略调整,分析了热门科技赛道的拥挤现状以及消费股、超跌股的投资机会,同时探讨了外资机构回归对市场风格切换的影响。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那些因市场情绪推动股价上涨而获利的基金经理,心里都清楚自己赚的是情绪的钱还是基于基本面的收益。
券商中国记者近期采访发现,不少在热门概念中斩获收益的基金经理,已开始着手在年报业绩验证阶段进行仓位的再平衡。他们预期,外资机构回归时,会优先买入处于低位的公司,而非缺乏业绩支撑的概念股。
当前,公募基金的仓位大量集中在热门科技赛道,而消费股却在A股、港股和美股市场加速走强。这一现象成为众多基金经理观察市场分歧、策略变化以及探寻“消费赛道资金来源”的关键线索。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预计,资金将从热门概念股中撤出,转而流向冷门赛道和超跌股。在3月底的年报业绩窗口期,“高切低、热换冷”的避险策略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多位基金公司人士指出,目前科技赛道的拥挤程度极高,科技股与非科技股之间的估值差距相较于去年底更为极端。在3月下旬基金重仓股业绩验证阶段,这种差距存在较强的收敛动力。
基金热门重仓股迎来业绩大考
A股和港股的基金重仓股正在陆续公布2024年度业绩。
一位华南地区的港股基金经理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到3月底,就能看出哪些公司在‘裸泳’。行情和热点很快就会切换,因为很多股票只是凭借概念和市场情绪大幅上涨,实际上经不起业绩的检验。当前炒作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赛道的策略,和十几年前炒作互联网概念并无太大差异。那些做不起来的公司依旧难以成功,基金就会在这类纯概念股票的高位派发筹码、兑现收益。”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公募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核心依然是基本面。基金经理们虽然会参与短期炒作,但都会在合适的时机退出,转而投资那些拥有自由现金流的公司。
在3月中下旬这个关键的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窗口期,公募机构将消费赛道的加速走强,视为市场分歧或避险情绪的重要信号。
一位华南地区重仓消费的基金经理透露,在市场高度看好人工智能行情时,消费赛道呈现出高弹性的趋势。这很可能是因为消费赛道迎来了增量资金,而这些资金或许来自此前看好科技股的其他基金产品。在热门人工智能概念股面临年度业绩验证时,一些保持清醒的基金经理可能进行了仓位切换,将科技概念股上的资金转移到消费赛道,以避免在年报业绩披露期出现风险回撤。
长城基金的汪立也关注到了消费赛道突然加速走强的现象。他认为,这可能预示着股票市场出现了分歧。在科技股高估值的情况下,业绩可靠、估值较低的消费赛道迎来了强力的政策刺激。
汪立分析《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政策旨在解决消费的堵点,预计消费有望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生育补贴作为消费的核心方向之一,受到了呼和浩特市《关于促进人口集聚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超预期影响,后续需关注其他省份城市的政策跟进情况。
超跌股“利空当利好”暗含公募换仓需求
公募基金经理从炒概念转向关注基本面、现金流和年报主线的趋势,不仅体现在A股和港股市场,在美股市场也同样明显。
QDII基金经理在美股市场也在寻找关键业绩窗口期的避险策略。上周五晚间,全球最大的化妆品连锁销售机构ULTA beauty公司股价收盘暴涨超过13%,创下该美股消费巨头一年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市值突破110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ULTA beauty在3月14日晚间披露的业绩并不理想。该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为35亿美元,同比下降1.9%,对2025财年的业绩指引也喜忧参半,预计销售额在115亿至116亿美元之间,每股收益在22.50至22.90美元之间,略低于分析师预期。然而,股价却创下一年来的单日最高涨幅。有基金经理认为,由于股价调整时间较长,虽然财报业绩不及预期,但在超跌背景下,“业绩不及预期”可能被视为经营层面的利空出尽。
消费赛道的营销软件公司微盟集团,尽管净利润表现不佳,但因其股价超跌严重,且财务指标上“经营现金流归正”,吸引了中欧基金、永赢基金的重仓。中欧港股数字经济基金甚至将其列为第二大重仓股。这显示出基金经理在科技股高估值、高股价的情况下,寻求在低估值赛道寻找安全垫的需求。公开信息显示,微盟集团在化妆品数字化营销、营养保健品营销、医药数字化营销领域拥有众多客户,如欧莱雅、植物医生、妮瑞斯、民生药业、嘉康利中国、三生制药等。
这种“利空当利好”的情况与港股基金经理重仓的上美股份类似。上美股份日前发布的盈利预告显示,2024年总收入约67亿—69亿元,同比增长约59.9%至64.7%;年内利润约7.5—8.1亿元,同比增长约62.4%至75.4%。但考虑到下半年“双十一”等电商旺季,其营业收入环比下降。即便如此,该公司股价在披露首日小幅下跌后便加速上涨,反映出公募资金“高切低”策略下,对业绩和估值的关注度大幅提升。
公募预期外资机构买入超跌港股
多位公募人士认为,市场切换即将到来,核心主线是“高换低、热换冷”以及从概念主题转向业绩落地。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创金合信荣和积极FOF基金经理魏凤春表示:“从微观交易因子看,人工智能等热门科技赛道的拥挤度急剧上升,而红利低波等赛道的拥挤度极低。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摆脱‘泽战’的影响,市场空间有限,拥挤度高必然会导致部分资金受损。从宏观因子看,成长股需要稳定的宏观环境,但当前宏观不确定性增大,影响了市场表现。”
魏凤春强调,虽然宏观策略分析和产业配置应从新常态出发,但投资者的右侧交易惯性难以迅速改变。业绩始终是成长股定价的关键,机构投资者关注热门科技赛道股票的短期业绩也在情理之中。根据已披露的2024年年报及业绩快报信息,A股上市公司2024年整体业绩呈现高成长与分化并存的态势,资本开支主要集中在科技、半导体及新能源领域。这表明业绩对科技成长的支撑将不断增强,成长分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长城基金汪立指出,当前大小盘、成长价值的估值差距比去年12月更为极端,市场存在较强的收敛动力。从风格再均衡、市场高低切换、景气投资有效性回归等方面看,本轮风格再均衡的可能性和延续性较大,市场高低切换和板块轮动的概率增加。
多位公募基金经理认为,海外资金回归中国市场,尤其是港股市场,将进一步推动行情主线的切换。外资机构不会盲目接盘概念股。
摩根士丹利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判断:“未来市场风格预计将保持均衡,并可能呈现快速轮动格局,难以出现像今年2月那样聚焦科技成长的单边行情。海外资金在亚太市场的配置正在重新平衡,更多的是对估值的修复。接下来的投资策略可能更注重自下而上寻找优质个股,受益于国内消费刺激政策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行业,以及其他消费品、医药、新能源、有色、军工等行业,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尤其是那些低估值且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的行业。”
本文围绕基金经理在年报业绩验证期的投资策略调整展开,揭示了热门科技赛道的拥挤现状以及消费股、超跌股的投资机会。随着业绩验证期的到来,“高切低、热换冷”的策略逐渐成为主流,外资机构的回归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风格的切换。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调整投资策略,以适应市场的新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