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乐林泉”展:一场融合中西的园林文化盛宴 “乐林泉”展览:探寻中外园林艺术背后的人文哲理

本文详细介绍了由故宫博物院和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包括展览的时间、地点、展品、主题、展示手法、文创等内容,还提及了相关策展人的发言以及展览中的特色展品和创新设计。

由故宫博物院携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即将于2025年4月1日至6月29日在故宫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盛大开展。此次展览犹如一扇通往园林艺术世界的大门,将引领观众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园林天地。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与乾隆花园相关的精美艺术品,还能领略到法国凡尔赛宫等不同风格的外国园林风貌。200余件来自中外的珍贵展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共同呈现出园林美学中那如诗如画的栖居意境。

故宫“乐林泉”展:一场融合中西的园林文化盛宴 “乐林泉”展览:探寻中外园林艺术背后的人文哲理

本次展览的主题名“乐林泉”,其灵感源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御笔亲题的诗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林泉”是古人对自然山水的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而“乐”于“林泉”,则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对于在园林中实现理想栖居的美好追求。展览精心划分为六大单元,分别围绕“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等六项园林雅事展开。策展人独具匠心地挑选了200余件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展品,巧妙地将园林景观与文学、戏剧、历史典故等元素相互融合。这不仅立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厚底蕴,更将视野拓展至全球园林文化,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外园林艺术之美,深入探寻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哲理。

在这次展览中,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跨越古今中外的园林世界。他们可以欣赏到传说中西园雅集的发生地——北宋文人王诜的私人园林相关艺术品,感受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风雅情趣;也能看到明代苏州定慧寺禅院的独特风貌,领略禅意园林的宁静与深远;还能一睹乾隆皇帝下江南后,将江南文人园林与北方宫廷园林巧妙融汇而营建的乾隆花园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庞贝别墅花园、中世纪修道院园林、法国凡尔赛宫园林、日本江户时期的花园和莫奈花园等不同风格的外国园林风貌也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紫禁城园林的营造智慧,展览采用了建筑烫样、复原模型和历史空间再现等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使园林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触手可及。

此次展出的200余件文物,犹如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涵盖了中国历代名家书画、清宫旧藏文玩珍品及古典家具等众多珍贵文物,同时也不乏西方油画、雕塑、日本浮世绘、波斯细密画等充满异域风情的佳作。其中,有70件珍贵文物分别来自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法国凡尔赛宫、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知名机构。这些文物跨越了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共同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纷呈的园林文化盛宴。

参与本次展览的法国凡尔赛宫首席策展人伊丽莎白·梅森内表示,去年凡尔赛宫与故宫博物院成功合作举办了“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文化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凡尔赛宫对本次“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依旧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积极参与,还出借了多幅描绘凡尔赛宫及其花园的珍贵画作。这不仅是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延续,更是中法两国在文化交流领域不断深入合作的生动体现。

伊丽莎白·梅森内还透露了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明年,凡尔赛宫将举办一场关于启蒙时代园林的展览。这场展览将回溯一种源自英国的不规则园林风格如何在欧洲广泛传播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的影响不容忽视。欧洲访客曾通过旅行记录和绘画,将紫禁城园林的独特景象介绍至西方,其中包括宝塔、亭阁、庙宇以及别具特色的中国式殿宇等。这些独特的建筑元素,如同文化的使者,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进行了创新的设计。展览将午门东北崇楼开辟为文创展厅,通过抽象造境与郎世宁《花鸟图册》的巧妙融合,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文创展陈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数十款以园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惊艳亮相。这些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绿色缎绣桂兔金皮球花纹花神衣、莫奈的《睡莲》、葛饰北斋的《桔梗与蜻蜓》以及亨利·弗莱彻的《十二月花令》等展品。它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了创新融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和创新性。

展览同名图录《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预计将于2025年4月出版面世。该书分为展览篇和研究篇两个部分。展览篇将以高清晰的版式呈现全部参展文物,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欣赏到每一件文物的细节之美;研究篇则收录了来自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七位学者的八篇学术文章,这些文章从建筑、园林、文物、艺术等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中外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园林文化知识。

本次展览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即可参观,观众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进行实名预约,轻松开启这场园林文化的探索之旅。

故宫“乐林泉”展:一场融合中西的园林文化盛宴 “乐林泉”展览:探寻中外园林艺术背后的人文哲理

3月31日上午,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故宫雁翅楼展厅,参观这场备受瞩目的中外园林文化展。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乾隆花园第一进院烫样。烫样是清代工匠用来表达设计理念的纸质模型,在建筑、家具、器物的营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供皇帝和官员审阅,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据档案记载,乾隆花园在营建之初,曾制作过完整的烫样呈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原始烫样已经失传。目前展出的烫样是根据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复原设计制作的,策展人希望通过精心的制作,力图再现乾隆时期烫样的原貌。乾隆花园自南向北分为四进院落,这里呈现的是第一进院。这个院落的设计巧妙地借鉴了江南园林的手法,布局精巧细致,充满了典型的文人趣味,仿佛让人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的时代。

“这个是我们用3D打印出来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展览利用镜面屏幕再现倦勤斋室内影像,虚实结合,观众透过玻璃镜面反射出身影,营造出一种站在戏台上的感觉。”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主任孙淼向媒体记者介绍眼前的这幢玻璃屋子造型。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乾隆时期的戏曲表演现场。

倦勤斋小戏台呈亭式四角攒尖顶,表面油饰彩绘斑竹纹,显得古朴而典雅。戏台三面环绕仿斑竹药栏,墙面和天顶均以通景线法画满绘园林场景,着意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乾隆曾命南府太监在此演出插曲等小型曲艺,主台前方的小台则用于表演戏法。这座小戏台不仅是乾隆时期戏曲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园林建筑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在展览现场,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一幅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观园图卷》引起了与会者的围观。这幅画作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的内容为主,生动地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结社吟诗,贾母与众人螃蟹盛宴,黛玉诗酒文会夺魁的雅集场景,又穿插了湘云醉卧芍药裀、探岫纹绮四美钓游鱼、凸碧堂中秋赏月品笛等情景。从中可以看出,雅集发展至清代,园林中为雅集活动而设的景观随之愈加丰富成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尚和人们的生活情趣。

故宫“乐林泉”展:一场融合中西的园林文化盛宴 “乐林泉”展览:探寻中外园林艺术背后的人文哲理

在本次展览的外国园林艺术展品中,有一幅法国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沼泽丛林园》布面油画格外引人注目。沼泽丛林园是凡尔赛宫早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景模仿自然池塘,中央矗立着一株由青铜与锡打造的大树雕塑,树枝末端喷涌的水柱宛如繁茂的枝叶垂落池中,两侧的芦苇从中也有水柱喷出,与自然树篱和大树雕塑相互辉映,水声潺潺,营造出一种舞台般的梦幻景观,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神秘而美丽的童话世界。

另有一幅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馆藏的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水睡莲》。在这些模糊空间界限的画作中,画家以俯视的视角聚焦于水面倒影与光线变化,将池水、天空与植物的界限消融,画面中充盈着浓郁的东方意境,展现了莫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这次的‘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和故宫以往的展览不一样之处在于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真正的观众游园体验环境。在设计理念方面,把‘水’、‘山’和‘花’这几个自然元素用一种抽象的当代表达方式来呈现在展览空间里。我们采用了绿色、金色和紫色等色彩来区别不同的单元,以此呼应园林主题。”孙淼如是说。这种创新的设计理念,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园林文化的魅力和自然元素的美妙。

他还举例说,在“观花”这一单元里将紫藤花色彩着重展示。这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中西文化交融与传承。当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他的学生王幼学在乾隆花园倦勤斋,以西洋透视画法仿圆明园半亩园内通景画绘制了“满架紫藤萝”。这种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不仅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涵,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本文围绕“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开,介绍了展览的基本信息、主题内涵、展品特色、展示手法、文创设计等内容,还提及了相关策展人的发言以及展览中的创新亮点。该展览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和创新的展示方式,实现了中外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园林文化体验。同时,展览同名图录的出版也将为园林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835.html

(0)
KennedyKennedy
上一篇 2025年3月31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