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年3月汤加海域7.3级强震和一周前缅甸7.9级强震展开,介绍了两次地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两者发生的原因,探讨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提及全球地震高危区域和中国的风险点,最后给出人类应对地震的方法。
北京时间2025年3月3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海域。这里发生了7.3级的强震,震源深度仅仅10千米。如此浅的震源,使得能量释放更加集中,破坏力也更大。美国海啸预警中心迅速做出反应,紧急拉响了警报。他们测算后发现,震中300公里内可能会掀起1 – 3米的海啸波。不过幸运的是,这次地震并未波及到我国沿海地区。
而就在仅仅一周之前,缅甸也经历了一场堪称“世纪强震”的灾难。3月23日,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震中位于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以北80公里处,震源深度15千米。这可是该国自1839年阿瓦地震之后的最强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至少2300人死亡,1.8万栋房屋倒塌。
两大强震如此接连来袭,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地球被激活”的说法甚嚣尘上。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两场相隔仅7天的强震,难道只是巧合吗?它们是否预示着地球进入了活跃期呢?
对于这些疑问,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李明指出,这两次地震并没有直接关联。不过,它们都位于全球最危险的两大“火药桶”——喜马拉雅 – 地中海地震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
先来看缅甸地震,其罪魁祸首是纵贯该国南北的实皆断裂带。这条断裂带承载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激烈碰撞,平均每100年就会释放一次8级左右的强震。自1839年阿瓦地震后,能量已经积累了近200年,所以此次强震的释放也算是“意料之中”,实皆断裂带就像是一颗百年蓄力的“隐形炸弹”。
再看汤加地震,汤加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俯冲带,这里平均每年会发生5次7级以上的地震。2022年汤加火山大喷发后,该区域地壳应力一直在持续调整,此次7.3级地震不过是板块运动的“常规动作”,就如同汤加海沟这个太平洋火环的“常规操作”。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教授王海峰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地球就像一锅沸腾的水,板块交界处是气泡最密集的区域。缅甸和汤加恰好处在‘气泡’最多的地方,震动频繁并不奇怪。”
从全球地震情况来看,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次,与近十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不过,有两大高危区域需要特别关注。一是环太平洋火环带,这里包括日本、印尼、智利等国,集中了全球81%的强震;二是喜马拉雅 – 地中海带,从意大利延伸至云南,印度板块正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碾压”欧亚板块。
在中国,也有一些风险点需要警惕。比如台湾省花莲纵谷断裂带,在2024年曾发生7.2级地震;还有川滇菱形块体,这里是汶川、泸定地震的多发区。
面对这个“震动星球”,人类该如何与之共存呢?
在预警技术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能够在强震波到达前10 – 60秒发出警报。2025年还将发射首颗“震震”卫星,实现太空监测地壳形变。
建筑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1981年后按新抗震标准建造的房屋,在7级地震中的倒塌率低于1%。
公众的自救意识也非常重要。在缅甸地震中,一名教师用“三角空间”法在倒塌校舍内保护37名学生全部生还,这充分印证了防震演练的重要性。
其实地球上每天平均会发生55次有感地震,但绝大多数因为发生在无人区或深海而未被察觉。真正威胁人类的,是那些潜伏在城市脚下的“浅源杀手”。 如果地震预警突然响起,您会带哪三样物品逃生?欢迎分享“保命清单”!
本文围绕汤加和缅甸的两次强震事件,详细介绍了地震情况、成因,分析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指出全球及中国的地震高危区域,并给出人类应对地震的技术、建筑和自救等方面的方法,提醒人们重视地震威胁,增强应对意识。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