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曹路镇民风小区借力雨污水改造契机,解决老旧小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颜值”和居住体验感“双提升”的故事,包括小区改造前的困境、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办法,展现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成效。
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进程中,老旧小区的品质提升成为城市有机更新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及《曹路镇推进住宅小区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4 – 2026年)》等相关政策指引,浦东新区曹路镇的民风小区紧紧抓住雨污水改造的良好契机,成功实现了老旧小区“颜值”与居民居住体验感的“双提升”。
民风小区始建于1995年,是曹路镇最早建成的小区之一。这里总户数达到488户,常住人口超过1300人,其中中老年人口占比超过五成。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老小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地基低洼,每到雨季就会出现严重的积水现象,墙壁也出现裂缝、脱落的情况,小区内的绿化植被日益凋敝,蚊蝇大量滋生。停车矛盾更是突出,日常停车时“一位难求”,车辆在小区内的腾挪就像玩“华容道”一样艰难。
曹路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黄勤发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的小区规划和现在居民的生活需求完全脱节了。”尽管这些年小区也进行过几次零星的改造,但效果并不理想。像排水系统等“硬伤”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小打小闹”的改造方式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得愈发强烈。
小区内涝严重的问题格外凸显。作为浦东新区防汛的“老大难”点位,民风小区一直是区里重点关注的对象。每到汛期,小区内积水严重,居民仿佛“看海”一般,这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一大烦恼。
不过,这一局面在2023年迎来了转机。由业委会牵头,联合居委和物业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方案和措施,着重解决雨季积水、车位难求等问题。而此次治理面临着特殊的背景,小区新一届业委会刚刚成立,同时居民区党支部班子成员也进行了调整。这两支新生力量在居民诉求激增的关键节点如何实现无缝对接,成为摆在面前的一大考验。
“我们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制定了定期例会制度,还邀请居民代表进行沟通和反馈,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用心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在项目改造过程中,两个团队构建了高效的协同机制,形成了“问题共商、方案共议、成效共评”的良性互动。这不仅盘活了社区资源,更激活了社区自治的源头活水。
针对小区品质提升方案,项目开展了全体业主征询,并得到了绝大多数业主的同意。2023年春节后,相关改造工作陆续展开。
在停车位改造方面,原本小区只有130个停车位,缺口达到七八十辆。老旧小区没有专门规划的停车位,居民的车辆基本停靠在道路两侧,甚至还有不少车辆占用绿化区域。经过一年的施工,停车位数量增加至200个,基本上满足了业主首辆车的停车需求。如今,小区的通道变得宽敞了,居民停车不再需要“见缝插针”,进出更加从容。
然而,在雨污水改造项目推进的关键阶段,工程遇到了瓶颈。作为排涝核心设备的雨水提升泵,在安装阶段遇到了阻碍。有一户居民反对意见特别强烈,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市民热线等多种途径表达不满,导致工期严重滞后。
经过多方了解,该居民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忧安装位置过于靠近其房屋,会影响房屋结构安全;二是对设备可能产生的噪音污染存在顾虑。
“雨水提升泵是解决小区低洼积水措施中的关键一环。如果无法安装,那么先前所做的地下排水管网只能是治标之举。”面对这一僵局,业委会、居委、物业和镇里有关职能部门先后与该居民进行了沟通。施工方和设备方也进行了解释:工程有严格的施工工艺流程,前期都进行过论证,不会对房屋结构产生影响;雨水提升泵只有在汛期,达到一定水位的时候才会启动,噪音更是微乎其微。
经过了三个月的反复沟通,其间还遭遇了大暴雨,小区内涝严重,积水高度甚至淹没了成人的膝盖。黄勤发说:“痛定思痛,在小区业主的强烈意愿和迫切需求推动下,以及该居民亲戚的劝说,改造工作得以开展并顺利完工。目前,设施设备运行良好,排涝功能效果显著,有效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内涝顽疾。”
从改造前后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小区的巨大变化。群众需求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强有力支撑。黄勤发强调:“没有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工作都将寸步难行。”小区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建立了“需求收集——精准施策——效果评估”的全周期闭环机制,真正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如今,小区焕然一新。
随着改造工程的系统推进,小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道路从拥堵变得通畅,绿化从粗糙变得精致。居民们惊喜地发现,不仅小区的“颜值”大幅提升,更实现了从“忧居”到“优居”的蜕变,真切地体会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曹路镇民风小区供图)
浦东新区曹路镇民风小区通过雨污水改造等一系列举措,解决了老旧小区存在的内涝、停车难等问题。改造过程中虽遇阻碍,但通过多方协同沟通得以解决。小区在党建引领下建立全周期闭环机制,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体现了基层治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成效。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