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青岛市李沧区的托育服务发展情况,介绍了当地依托工人文化宫建设托育机构、构建特色托育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等举措,还提及托育服务中的健康管理等亮点,同时也指出了托育行业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带娃难”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青岛市李沧区,正悄然发生着从“带娃难”到“育娃暖”的转变。
3月27日,在李沧区工人文化宫西一楼的阳光禾木托育中心,一幅温馨的画面呈现在眼前。16个月大的果果正兴高采烈地跟着老师玩《小兔运蔬果》游戏,那咯咯的笑声如欢快的音符,感染了整个教室。这里作为青岛市首个依托工人文化宫建设的职工子女托育机构,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更是李沧区探索普惠托育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工会、企业、托育机构三方的紧密联动,以每月2500元的普惠价格,为职工家庭提供全日托、早教和亲子课程。这一举措,成功地将“工会温度”转化为家长们的“育儿安心”。
近年来,李沧区以创新的方式破题0至3岁托育服务,采用“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模式,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其中包括工会企业联动、社区托幼融合、医育深度结合。目前,全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达到了324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为4.2个。而且,有两家机构入选全国百家爱心用人单位,在全市位居前列。
3月22日,青岛恒星托育中心在社区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老师们化身“白雪公主”,开展“我是小牙医”活动。20组家庭在创意美术、角色扮演的欢乐氛围中,轻松掌握了护齿知识。该机构打造的“幸福教养工程”,将托育服务延伸至社区场景。在烹饪区,孩子们可以学习制作果蔬沙拉;感统区则能训练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混龄班有助于促进孩子的社交发展。
该托育中心主任蔡巧玉表示,托育并非简单的看护,而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成长支持系统。今年,中心增设的乳儿班配备了恒温冲奶器、尿布台等专业设备,满足了6至12月龄宝宝的特殊需求。通过走进8个社区开展亲子活动,机构成功打造了“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300余家庭实现了“楼下入托”的便利。
从全区60家托育机构3240个托位的数据版图,到每千人口4.2个托位的服务密度,李沧区仅用3年时间就跑出了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加速度。目前,已初步建成“15分钟托育服务圈”,越来越多的家长真切地体验到了“育娃暖”。
在李沧区的托育机构,儿童保健专家定期驻点已成为常态。作为全市首创的“健康副园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托育机构“结对签约”,建立了从疾病预防到生长发育评估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网络。这让不少家长多了一份安心,有家长表示:“孩子入托后体质明显增强,专业护理让双职工家庭少了后顾之忧。”
从阳光禾木的“园长妈妈”拥抱式照护,到社区医院定期开展的健康评估;从企业园区的共享育儿空间,到手机端实时查看的宝宝成长档案,李沧区用系统思维编织起了一张托育网络。这张网络不仅守护着“最柔软的群体”,更托举起年轻家庭“敢生愿育”的底气。
然而,托育服务的提质扩容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家长从“有人带娃”到“科学育娃”的需求升级,李沧区卫健局托育工作负责人坦言挑战仍在。部分机构存在硬件设施待提升、师资流动性大等问题。不少托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托育教师职业认定模糊、晋升通道狭窄”的困扰。这种人才困境折射出行业痛点,托育服务尚未脱离“高级家政”的认知窠臼,专业人才留不住、教培体系不完善制约着服务品质。
本文介绍了李沧区在托育服务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如构建特色体系、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建立健康管理网络等,让家长感受到了“育娃暖”,托举起年轻家庭生育底气。但同时也指出了托育行业存在的硬件、师资等问题,托育服务提质扩容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行业痛点。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