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山东曹县芦笋产业的情况,介绍了曹县芦笋产业在种子培育、种植转型、深加工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展现了其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以及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在春日的鲁西南平原上,那一片片芦笋大棚闪耀着银白色的光芒,显得格外耀眼。工人们如同勤劳的蜜蜂,在翠绿的田垄间来回穿梭,他们动作娴熟地将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芦笋进行装箱打包。这里便是享有“中国芦笋之乡”美誉的山东曹县。近年来,这座传统农业大县紧紧围绕着一根小小的芦笋嫩芽,精心构建起了一条涵盖育种、种植、深加工以及跨境电商的全产业链。
近日,记者特意走进曹县,对这一充满活力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展开了实地探访。
种子翻身仗
当记者踏入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基地时,一幅热闹非凡的春忙景象瞬间映入眼帘。工人们在基地里忙碌地奔走,他们熟练且有序地对产品进行着分拣、打包和装箱等工作。
瞧,工人们正忙着打包新鲜芦笋呢。
公司总经理刘保真热情地介绍道:“这边正在打包的,全都是我们直播间零售的产品,像芦笋种苗、鲜食芦笋、芦笋深加工产品等,目前每天的订单量大概在1000单左右。”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还只能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将进口芦笋种子一粒粒地播撒。然而如今,本土培育的芦笋种苗都已经“上网”销售了。曹县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保真站在智能温室里,指着组培瓶中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脸上难掩自豪之情:“我们不仅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而且种苗还出口到了印尼、泰国等国家。”如今,他的团队选育出了“2000 – 3F1”“盛丰F1”“tc30f1”等国产杂交品种,这些品种的抗病性提升了60%,亩产更是比进口品种高出40%。“现在,国产种子已经占据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
这是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实验大棚。
刘保真进一步介绍说:“以前使用国外进口的老品种,生长速度特别慢,两年后才能开始采收,而且品质差、不抗病,亩产只有2000多斤。现在农民种植我们自己培育的杂交新品种,半年就可以采收,亩产能达到4000斤左右。”
据了解,目前曹县芦笋新品种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所培育的芦笋种苗、芦笋蔬菜等年销售额约4000万元,直接供应全国22个省芦笋产区用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芦笋科研育种、技术推广机构。
芦笋产业向“绿”转型
曹县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这里的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而且透气性良好,非常适合芦笋生长。早在1976年,曹县就开始种植芦笋了,当时主要以培垄种植的白芦笋为主。由于其品质优良,大多经过加工后远销海外。
然而,近年来,绿芦笋的外销形势越来越好,国内市场的需求更是急剧攀升。刘保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市场变化,于是引领当地笋农开启了向“绿”转型的征程。
照片中的就是刘保真。
白芦笋和绿芦笋虽然看似同根生,但在生长历程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老笋农殷景奎介绍说:“白、绿芦笋的主要区别在于生长过程中是否见光。种植白芦笋需要高垄培土,采收过程比较费力,而且必须及时采收,一天要早晚各采收一次;而绿芦笋一天只需要采收一次。”今年,殷景奎种植了10亩芦笋,涵盖了白、绿两个品种。他表示,白芦笋虽然在采收等方面用工量大,但也有自身的优势,亩产相对较高。不过,考虑到人力成本等因素,笋农们往往只能选择小面积种植。
据刘保真观察,自2022年起,新鲜绿芦笋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大约有50% – 60%的新鲜绿芦笋流入国内市场,地头收购价格可达5 – 6元/斤。“经我们核算,这两年绿芦笋的净收益约为两万三四千元一亩,比白芦笋高出一万元左右。这也是绿芦笋种植面积逐步增加,我们大力推广其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直播间内,不仅销售新鲜芦笋,芦笋种子、深加工产品也都有。
不仅在芦笋本身增加收益,秉持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理念,近年来,刘保真还钻研起了“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
“起初推广这一模式时,笋农们普遍持怀疑态度。芦笋的采收期长达12 – 13年,大家担心金蝉会吸收芦笋养分,进而影响芦笋产量。” 刘保真说道,“但经过我们的实验验证,只要合理控制蝉卵数量,确保一棵芦笋上的金蝉数量不超过6只,就不会对芦笋产量造成影响。” 目前,老笋区已有10%的面积尝试采用这一模式,而长江以北、石家庄以南的种植区大部分都已推广 。
殷景奎对“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赞不绝口,他向记者介绍:“芦笋遮阴保墒,金蝉粪肥沃土,两者共生反而减少农药使用量35%。” 据测算,采用该模式后,每亩收益每年可增加7000元左右。而且,芦笋地里的金蝉出土时间比树林里早10天左右,口感也更为鲜美。
一根芦笋“吃干榨尽”
目前,曹县芦笋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占全国芦笋面积的六分之一,形成了以苏集、青堌集、阎店楼、砖庙等镇为中心的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芦笋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有着“一笋卖三国”的产业传奇。
走进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现代化流水线高速运转着,工人们在无菌环境中熟练地操作着,一罐罐芦笋罐头正通过输送带走向全球市场。
这就是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张存峰介绍说:“我们有8条芦笋生产线,公司研发的芦笋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是鲜笋的2.5倍。”据了解,曹县芦笋加工企业先后开发了芦笋保鲜、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芦笋茶等30多个品种。2023年,全国芦笋罐头年出口量达7万多吨,仅曹县芦笋罐头年出口量就达5万多吨,占全国的60%以上,曹县已成为国际市场芦笋罐头主要供应地。
除此之外,曹县还探索出了一根芦笋“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芦笋皮制成膳食纤维,废渣转化为有机肥。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芦笋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芦笋作为曹县出口创汇的特色农产品,已发展为当地大宗经济作物,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文通过记者实地探访,详细介绍了山东曹县芦笋产业的发展情况。从种子培育打破国外垄断,到产业向“绿”转型以及探索立体种养模式,再到芦笋深加工和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展现了曹县芦笋全产业链的发展成果。这一产业不仅提升了自身附加值,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增加了农民收入。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