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员工薪酬大洗牌,谁能笑到最后?

本文聚焦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员工薪酬及人数变动情况,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在人力成本投入、人均薪酬、人均产能等方面的表现,同时阐述了银行员工增员和减员的岗位分布特点,揭示了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上市银行员工薪酬大洗牌,谁能笑到最后?

随着上市银行年报披露进入中场阶段,59家A股、H股银行中,已有39家完成年度业绩发布,员工薪酬情况也随之浮出水面。

券商中国记者对数据完整、可比对的37家银行(涵盖6家国有大行、9家股份行、14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进行梳理后发现,上市银行在人力成本支出方面普遍呈现出提升的态势。

与此同时,这37家银行在去年合计增员近万人。新增员工主要集中在业务营销和信息科技等领域,而柜员以及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员工群体则继续面临优化。

在人均薪酬方面,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且分支机构集中于发达城市的股份行依旧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已披露年报的9家股份行人均薪酬整体却出现了下行趋势。

具体来看,此前多年人均薪酬稳居第一的招行,去年人均薪酬降至约58万元;中信银行由于人员结构调整,人均薪酬微升至近60万元;浙商银行人均薪酬则连续两年下降,降至约57万元。

多家股份行薪酬下降

据悉,银行员工薪酬主要体现在利润表中“业务及管理费”栏下的“员工费用”,部分银行也将其称为“人力成本”“员工成本”等。

“员工费用”进一步细化为工资奖金以及社保、五险一金、工会经费及培训费等项目。其中,“工资奖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员工工资,其余细项则统称为福利。

在上述37家银行中,多数银行加大了人力资源投入,以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例如,青岛银行连续两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浙商银行总的人力资源投入增速连续三年在股份行中领跑,去年接近10%。

不过,也有15家银行总人力成本略有减少。其中,平安银行、广州农商行同比降幅连续两年高于5%,平安银行去年总人力成本同比减少8.5%。

从人均薪酬方面来看,按照等效人力(年初、年末员工数量均值)计算,这37家银行中,股份行虽然整体下行,但仍处于绝对领先水平。

上市银行员工薪酬大洗牌,谁能笑到最后?

其中,中信银行在连续多年增员后,去年员工数量减少约1400人。受此影响,该行人均薪酬水平微升至近60万元,反超招行,暂列股份行第一。

招行人均薪酬则连续三年下降,已回落至58万元左右,位居股份行第二。浙商银行也连续两年下降,较上年同比减少2.3%至约57万元;兴业银行继续保持在56万元左右,同比微升,分别位列股份行第三、第四位。

此外,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人均薪酬均在43万至50万元区间。其中,平安银行去年降幅超过5%。

从人均工资奖金角度来看,招行虽然降幅接近7%,但绝对水平仍继续领跑,去年超过45万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紧随其后,分别约42万元、41万元和40万元。

同期,上市城商行人均薪酬普遍在40万元左右,且整体有所上升。其中,在港上市的泸州银行保持在59万元,继续位居上市银行前列;徽商银行人均薪酬则升至近53万元。

再看国有大行,尽管员工费用支出绝对规模较大,但由于员工结构变化,去年人均薪酬整体有所升高。其中,交行、中行分别升至44.5万元、36.6万元,稳居大行前列。

高薪酬对应高产能

总体而言,上市股份行、城商行人均薪酬处于银行业前列,这背后存在着客观因素。

一方面,上市股份行、城商行的分支机构和员工相对集中,且主要分布在国内主要城市。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些银行势必要提供更为可观的薪酬待遇。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银行的员工基数与学历构成存在差异。以扎根于乡村的农商行为例,小微业务对人员的依赖性较强,员工基数普遍较大。国有大行员工数量更是动辄以十万计。其中,交行境内银行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91%,而农行这一比例为74%。

反观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普遍高于85%,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更是分别超过95%、93%,其对应的人均薪酬水平也较高。

此外,相对于国有大行,上市股份行、城商行机制更为灵活,市场化程度更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吸引人才,这些银行提供的待遇也更为诱人,尤其是业务骨干、数字化人才的薪酬。

更为重要的是,与高企的人均薪酬相匹配的,是上市股份行、城商行高额的人均产能。

数据显示,在上述37家银行中,合计8家人均创收高于280万元,其中包括6家股份行、2家城商行。

其中,平安银行去年人均创收接近350万元,继续位列第一;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人均创收分别约323万元、314万元。

城商行中,泸州银行、徽商银行人均创收分别约342万元、304万元,处于领先水平。

而国有大行人均创收普遍在190万元左右,同比变化不大。其中,农行不到160万元,交行去年人均创收超过270万元,为国有大行最高,这与该行较高的人均薪酬也相对应。

上市农商行则受员工基数较大、科技能力相对有限等因素影响,人均创收多在200万元以内。其中,人均薪酬相对较高的无锡银行去年人均创收超过270万元。

整体增员

了解完薪酬及均产情况后,再来看看这37家上市银行员工人数的变动情况。2024年,这些银行员工数量全年增加近万人,增量、增幅均高于2023年。其中,增员、减员的银行数量基本相当。

总体来看,银行员工的增加主要出现在业务营销、信息科技等方面。其中,六家国有大行员工数量合计增加约7400人,中行、农行分别增员约5800人、3700人。

农行行长王志恒在该行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农行全年招聘录用3.2万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保持人员招聘补充力度,预计2025年用工总量仍将有所增长。

交行行长张宝江也在业绩会上提到,该行坚持将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推进的重要突破口,金融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已接近完成。过去一年,该行员工数量增加约1500人。

在股份行中,浙商银行员工数量连续三年增长,与此同时,该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已连续四年位居上市股份行前列。

浙商银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全力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及零售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突出对关键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员工管理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银行业继续推进员工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整体来看,银行业减员的人群特征较为一致,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类员工和岗位。

一是可替代性比较强的岗位,如柜员、保安、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员工薪资水平不高,对银行创收的贡献相对较低。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客户偏好的转变,银行裁撤了低效益网点,并推进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二是出于提质增效、缩短管理半径的考虑,银行选择精简内设机构,压降中后台机构和人员占比,部分管理岗位、运营人员的数量相应减少。

三是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员工。据统计,2024年,六家国有大行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总数合计减少超过5.5万人。

实际上,激励应与约束并重,只有让薪酬激励与业绩风险相匹配,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避免激励不当或过度激励,使银行在即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经营业绩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

本文通过对37家上市银行年报的分析,展示了银行员工薪酬、产能及人数的变动情况。多数银行加大人力投入,股份行人均薪酬虽整体下行但仍领先,城商行和国有大行人均薪酬有所上升。高薪酬对应高产能,上市股份行和城商行表现突出。同时,银行整体增员,主要集中在业务营销和信息科技领域,减员则集中在可替代性强、中后台及教育背景不占优势的岗位。强调了薪酬激励应与业绩风险相匹配,以促进银行健康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423.html

(0)
SebastianSebastian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