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湖北省当阳市的农业发展,详细介绍了当地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创新服务模式,以及当阳市整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举措和成效,展现了科技赋能下当阳农业的新风貌。
在这生机勃勃的春日里,荆楚大地处处洋溢着盎然的生机。走进湖北省当阳市草埠湖镇,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绿油油的麦田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翠绿的绒毯。此时,一架植保无人机正轻盈地掠过麦田,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农户谭士权双手背在身后,静静地站在一旁,注视着合作社的“田保姆”团队有条不紊地作业,不禁发出感慨:“以前种田啊,全家老小都得齐上阵,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可好啦,只需打个电话,所有的事情都能轻松搞定!”
不远处,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邢汉生正坐在电脑前,他轻点鼠标,熟练地调出“农友智慧农业系统”平台。瞬间,无人机反馈回来的实时数据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作业轨迹如同一条条精准的线路图,工时统计一目了然,田块分布也尽收眼底。邢汉生热情地介绍道:“农机采集的数据能够实时同步到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农田和农机管理,为各项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设备150多台套,它们协同合作,管理着2.2万亩的广袤土地。
为了给农户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合作社创新性地推出了“六统一”服务模式。从农资的统一采购,到农产品的统一销售,农户们只需支付一定的托管费用,就能够享受到“田保姆”提供的全链条服务。此外,合作社还充分利用“旱改水”项目,对4000亩农田进行了改造,并集成推广良种、良田、良技。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小麦亩均成本降低了150元,而产量却大幅提升至800斤以上。谭士权兴奋地说:“一年种两季,托管之后亩均收入能达到2000余元,比过去自己种每亩能多收500元呢!”
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堪称当阳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典范。当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曾经面临着农村土地“无人去种”“无法去种”“无利去种”等诸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市以社会化服务为重要抓手,精心构建了“耕、种、管、收、储、销”全链条服务体系,形成了“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的协同发展体系。如今,全市已经培育了898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年服务面积超过430万亩次,8万小农户搭上了“田保姆”服务的快车,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当阳市积极引入中化、北大荒等龙头企业,与该市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展开深度合作。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智慧农业,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成功撬动全市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建设施、添装备、补短板、延链条、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投入资金达2.3亿元。并且采取“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方式,集中设施、设备、人员及资金组建社会化服务联合社,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硬件筑基与数字赋能双轮驱动,让当阳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如虎添翼。当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当阳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统筹农机作业需求,创新推出“建设一片、流转一片”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69万亩,为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当阳还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升级,累计为1094台农机加装北斗系统,引入智能农机、大数据管理等先进技术,建成智慧农田4000余亩,推动“耕种管收”全链条实现数字化。
本文通过介绍当阳市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和当阳市整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举措,展现了当地在解决农业发展难题上的积极探索。通过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引入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投入以及推进硬件和数字建设,当阳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积极影响,为其他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