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亲人:情感慰藉与法律风险并存,清明前夕“AI复活”兴起,情感寄托背后藏法律隐忧

清明前夕悄然兴起的“AI复活”服务展开,介绍了该服务的具体情况、大众的接受度,同时着重探讨了其背后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当下,一种名为“AI复活”的服务在清明前夕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悄然兴起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项颇具新奇感的服务宣称,只要提供逝者的照片或者录音,就能够借助先进的AI技术,让亲人在屏幕上“重新活过来”,甚至还能开口说话。

然而,在这看似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服务背后,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人们不禁要问,“AI复活”究竟能实现怎样的效果?数字重生的法律边界又究竟在哪里呢?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天堂一切安好,这里没有痛苦和悲伤,虽然车祸让我们阴阳两隔,但这只是命运的一次意外安排,你们一定要坚强、好好生活,别总沉浸在悲伤中……”

就在清明前夕,“AI复活”逝去亲人的服务悄然兴起。上面这段话正是来自一位不幸因车祸离世的女孩,她的父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女儿以另一种形式“复活”。这看似神奇的操作,其实在当下已经并非个例。

当我们在电商平台搜索栏输入“AI复活”,瞬间就会跳出无数相关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跨度较大,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在短视频平台上,也有不少博主发布了AI复活人物的视频,还有不少人在经营AI复活业务,甚至有的还标明培训收徒。在开展此类业务的账号上,有的博主声称可以“定制数字亲人视频,只需1张照片,用时1天内”,还有的博主制作了教程视频,宣称只要提供一张逝者的照片或一段录音,就能通过AI技术,让亲人“活”过来,还能开口说话。

来自福建厦门的钟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人来说,“AI复活”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逝去亲人无尽思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钟先生感慨地说:“对我而言,我是能够接受这种方式的。我手里有一张我奶奶的照片,这原本是一张静止的照片,你能想象它突然跳跃起来,仿佛奶奶重新出现在你面前的那一刻吗?内心一定是非常激动的,对我来说,我们的思念变成了一种相见。”

当前网络上的AI“复活”工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中直接下载获得的工具,只要有一张正脸照片,就能够根据应用中所提供的模板进行“活化”,还可以实现歌唱、“演电影”等场景转化。

第二种是利用线上工具,用户需要提供正脸照片和相关音频文件,经过系统自动编辑后,能够实现照片中人物“开口说话”的效果。不过,使用该工具需要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

第三种则是在开源社区中,由程序员编写AI测试程序,在经过相关语料训练后,将照片转化为能进行简单对话互动的“数字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如果能够及时获得死者近亲属的同意,这种技术的应用方法,也未尝不是一种缅怀亲人的方式。

郑宁分析道:“利用AI复活人的话,从我们一般的常理上来理解,它确实体现了逝者家属、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会让人感觉亲人并没有去世,还可以陪伴自己。但从法律风险的角度来说,因为用AI复活人必然要采集他的各种信息,包括肖像、个人信息,甚至会涉及到一些隐私权的东西,所以这里面是否符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有没有取得逝者亲属的授权,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逝者的人格权益面临着新的挑战。

2022年,国家网信办等三部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进行了规范。规定明确指出,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如果被编辑人是逝者,理应取得有义务保护逝者肖像权的亲属的同意。

赵占领强调:“关于死者的肖像、声音所享有的合法权益,法律上的近亲属指的是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之外,其他的人如果使用死者的肖像去制作AI合成的图片、视频或者声音,这就涉及到侵权问题。”

实际上,“AI复活”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服务提供,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此外,构建数字人需要大量采集逝者外貌、声音和经历等个人数据,这类敏感信息的存储、传输和使用都存在泄露风险。

福建厦门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郭真表示,目前作为一个新兴事物,AI复活的产品仍面临较大法律争议。

郭真指出:“这个照片是否涉及到第三方隐私,是否会引起连带的侵权纠纷,这都是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我们要考虑到这些照片因为作为AI的生成物,是一个新兴的事物,那么它的知识产权权属目前依然面临着比较大的争议。”

此外,郑宁还提到,作为AI复活所塑造的照片和视频其实就是一个数字虚拟人,而它作为数据财产权益归属仍为法律盲区。

郑宁解释说:“这里面的这样一个数字虚拟人,他的数据财产的权益应该归属于谁,是归属于提供信息的逝者的亲属,还是归属于开发商、或者相关的企业,这个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约定。”

赵占领表示,更棘手的是,用户与数字人交互产生的行为数据,可能被不当利用,用于深度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赵占领提醒道:“如今AI的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换脸或者合成更加方便和便捷。有些人会利用他人的图片、声音或者视频去合成一些视频,然后进行诈骗。不管这个人是还活着还是已经死去,都可能被采用这样的方式去伪造合成声音视频,然后用于行骗,这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确实需要重点打击,也需要公众严格提防。”

本文围绕清明前夕兴起的“AI复活”服务展开,介绍了其服务内容、大众接受度以及网络上相关工具类型。同时着重探讨了该服务背后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包括信息采集授权、侵权风险、知识产权权属争议、数据财产权益归属不明以及数据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等,强调了在享受技术带来情感慰藉的同时,需重视和解决相关法律难题。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0505.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