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泡沫之下谁能突围?

本文聚焦于当下火热的机器人行业,探讨其在投资热潮下所面临的泡沫质疑、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商业化前景。详细阐述了投资界对该行业的不同观点,企业在技术攻坚中的表现,以及投资机构对该赛道的持续加码。

今年以来,机器人行业一跃成为投资界的热门赛道。国际科技巨头动作不断,像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在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Figure公司更是拿下了宝马的商业订单。与此同时,国内众多创业公司纷纷涌入这一领域,人形机器人项目尤其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成为一级市场的融资焦点。

然而,行业的火热也引来了泡沫的质疑。近日,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一言论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景感到担忧,也有人坚信这是技术奇点降临前的黎明时刻。无论如何,当投资热潮褪去,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留存。

机器人赛道已现虚火?

当下,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都在积极进军机器人行业,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更是热度爆棚。据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今年以来机器人赛道的融资事件数达到了102起,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75起。其中,涉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融资超过20起,而去年同期还不到10起。

在资本热潮的推动下,备受追捧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老股转让出现溢价抢购现象,部分投资者以100亿元估值争夺其股权,相比2024年C轮融资时的80亿元估值大幅提升。大湾区的某人形机器人公司更是传出两周内估值上涨10亿元的消息,但投资机构依然热情高涨。

上周,朱啸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正在退出一些人形机器人项目,并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前景提出质疑。这一言论给正火热的机器人赛道投资泼了冷水,也引发了整个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热烈讨论。

经纬创投创始合伙人张颖在其朋友圈回应称:“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是大赛道,百花齐放,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诞生大公司。”

也有机器人行业公司公开表达不满。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赵同阳在朋友圈发文称:“朱啸虎比较适合今年投入后年就见效的快餐式项目,人工智能(AI)和人形机器人都不是能让他赚快钱的项目,人形机器人可能是最刺激的一次工业革命,甚至长远地改变历史。”

金沙江创投此前所投的两家企业星海图和松延动力也纷纷作出回应。3月29日,星海图发布与金沙江创投合作始末的澄清公告,并表示具身智能赛道前景广阔,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支持。松延动力近日在其视频号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跑步的视频,配文“无惧杂音,继续前进”。其创始人姜哲源在朋友圈转发该视频时评论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年底,星海图获得了由高瓴创投、蚂蚁集团领投的超2亿元Pre – A轮融资,松延动力则在3月17日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A轮及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彬复投资、华强资本、北京未来科学城基金、天启资本等。

近日,参与上述两家公司投资的首程控股也发布公告指出:“尽管行业投资会经历不同的高峰与低谷,但我们将始终秉持长期投资理念。无论是在市场低迷时持续投入,还是在繁荣期与企业共同成长,我们都将通过战略性投资和资源整合,协助所投企业在波动中稳健前行。我们坚定看好中国科技创新的潜力,坚定看好机器人行业的长期发展动能,并坚定陪伴创新型企业家们跨越周期,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聚焦医疗康养领域机器人研发和AI解决方案的孚宝智能创始人贾国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就像新能源汽车刚出现时也备受质疑一样,我们需要用3年、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思考。人形机器人面世时间不长,的确还有很多进步空间,比如行业尚未形成规范性标准,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和本体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都有待提升。”

基石资本投资部执行董事张任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每次技术革命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泡沫,第四次工业革命即AI革命也不例外,一定会出现过热和泡沫现象。由此带来的过度投资和人才聚集,也推动了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新技术的发展和新范式的传播。泡沫过后,将迎来新的繁荣,机器人赛道的投资也会经历这个过程。”

华东某早期科技投资机构合伙人称:“行业正在经历估值较高的泡沫期,但从长期来看,机器人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赛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会经历概念、技术驱动等带动行业估值上升的阶段,最终会回归冷静。”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指出,机器人过往的技术源于自动化和机电控制技术,按照这种方式落地,都做成了项目制的公司,不能用上一代机器人的投资逻辑来判断当下。目前行业估值的确存在一些溢价,这与全新一代机器人的估值体系发生变化有关。

技术攻坚战下谁在“突围”?

高盛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四季度以来,人形机器人入局者已从最初以创业派为主,转变为以汽车主机厂为代表的产业派和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科技大厂为主。目前全球已有15家知名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国内有11家。

事实上,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凭借领先的专利布局和活跃的企业创新,实现了技术的不断突破。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智能平台搭建,都为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3月25日,vivo宣布正式成立机器人Lab(实验室),聚焦个人和家庭场景机器人的开发。3月26日,智元举办首届供应商大会,汇聚了百余家合作伙伴,涵盖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及场景应用等环节。3月31日,优必选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公司获得订单采购,东风柳汽将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在产能方面,2025年规划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

行业头部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也在加速推进。以宇树科技、智元为代表的本体企业,在以运动控制、机电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持下,展现出了出色的运动能力(如跳舞、后空翻等),而且陆续有其他本体厂商追赶上来。这些本体企业在科研教育、交互服务、娱乐等场景都实现了一定规模的量产和应用。

有从业十余年的机器人行业人士指出,目前刷屏的人形机器人跑步、跳舞、打拳等动作十分流畅,机器人本体结构运动能力进化迅速。但需要理性认识到,机器人本体的位姿协调控制和机器人决策、执行人类工作任务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智能要求。目前语言大模型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幻觉问题,对物理空间的理解能力较弱,且对能耗、算力的要求较高,这些都远远达不到支撑端侧人形机器人作业泛化能力的要求。

企业该如何突围呢?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此前表示,非常看重团队在底层算法、核心部件和场景化落地中的突破能力,这正是构建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关键所在。深创投也认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四足机器人和复合机器人是一种中间形态,具备良好的商业化落地能力,而仿人、类人的双足机器人是机器人的终极形态。从投资角度来看,应长期关注中间形态到终极形态的发展拐点,一旦拐点到来,机器人作为万亿级别产业极有可能诞生“巨无霸”企业。

谭维佳说:“未来能真正给机器人带来价值,产生巨大估值差异的,一定是软件方面即大脑的部分,针对某些应用场景可以率先实现落地。但在真实的物理世界中,数据搜集的维度和量级非常庞大,硬件和智能化的结合也会面临很大挑战。”

南京天创机器人董事长刘爽则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甚至要准备迎接技术瓶颈期和冰河期。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主义,需要资本、生态、人才等诸多发展要素共同作用,甚至需要个别天才带来技术拐点。

刘爽强调,如果过早透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预期,导致行业资源大量浪费,在目前技术底座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量低水平、同质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由于不具备底层研发或产业化能力,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受到反噬。

看好商业化前景 投资机构不断加码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2024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其中有56起发生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行业,总金额超过50亿元。尽管行业融资规模激增,但朱啸虎公开表示“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但同时商业路径还是不清楚”,这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

如何区分“真需求”和“伪场景”呢?张任奇认为,工业制造场景的机器人能弥补劳动力短缺(如搬运、高危作业),替代繁重且枯燥的工作任务;医疗机器人可以提升手术精度;家庭服务机器人可陪伴主人或者老人孩童、分担家务工作等,以上都是非常明确的“真需求”。而对机器人项目来说,用户没有长期黏性的刚性需求、受众群体很窄等情况,都属于“伪场景”。

而“真需求”的落地,被认为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转化的关键。投资人关注的“商业化周期”问题,本质上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的平衡。贾国强认为,第一,需要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路径,实现成本逐年降低;第二,要优先切入并聚焦高附加值场景,再向消费级市场延伸;第三,需要与政府、协会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标准,为人形机器人厂商提供引领,同时也降低市场教育成本。

多家接受记者采访的投资机构认为,押注机器人赛道仍然是主流趋势,毕竟就像当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前夜一样,谁都不想错过这个万亿级规模的超级市场。

以深创投为例,其在机器人领域已投资了包括越疆科技、宇树科技、乐聚机器人等35家产业链相关公司。在上游培育投资灵巧手、力传感器、大脑等;中游聚焦投资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通用机器人等;下游重点投资机器人在汽车、电子、医疗、电网等领域的应用集成方案。其中,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的企业数量达9家。

同创伟业也通过对30余家企业的布局,构建起从核心部件、技术层、整机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矩阵。对于机器人行业投资战略的底层逻辑,同创伟业总结为三个维度:“首先是技术闭环:通过视觉、控制、交互等环节的互补性布局,缩短技术商业化路径;其次是场景穿透:在电力、医疗等高壁垒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构筑场景化护城河;最后则是平台赋能:推动被投企业间技术共享与市场协同,催生新一代服务机器人产品。”

基石资本从2017年就开始关注并投资机器人赛道,并对埃夫特机器人进行了重点投资,从早期、中期到后期都有全方位布局,包括投资了智平方、自变量、智元机器人等系列企业。

张任奇预期,未来3 – 5年,机器人行业将呈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存活企业需具备技术壁垒、场景落地能力或供应链优势。因此,技术领先的底层算法供应商、垂直场景深度整合者、核心零部件龙头都有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本文深入剖析了当下火热的机器人行业,在投资热潮下既面临泡沫质疑,也存在技术发展与商业化的机遇。投资界观点不一,企业在技术攻坚中各有表现,投资机构持续加码。尽管行业存在诸多挑战,但长期来看,机器人赛道潜力巨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在未来脱颖而出。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017.html

(0)
melissamelissa
上一篇 2025年4月4日
下一篇 2025年4月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