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抗战老兵马入营守护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318位无名烈士墓74年的感人故事,以及国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者接过守护接力棒,用AI技术制作“有声相册”传承马老精神的事迹。
在4月2日这一天,连云港市赣榆区抗日山烈士陵园内,呈现出一幅庄严肃穆且令人动容的画面。国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青年志愿者们,轻轻翻开了一本意义非凡的“有声相册”。当书页缓缓翻动,那其中竟传出了16岁抗战老兵马入营嘹亮的军歌。这歌声激昂且充满力量,与陵园内阵阵松涛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奏响了一曲祭奠的乐章,共同缅怀和祭奠着长眠于此的318位无名烈士。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这位守护无名烈士长达数十年的94岁抗战老兵马入营,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马入营,他原名马善迎。时光回溯到1941年,那时的他仅仅只有13岁,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毅然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小小的他便投身到了伟大的抗日事业中。到了1943年,他决定参军报国。部队领导为他改名马入营,这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象征着一入军营,此生无悔。他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1948年,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马入营遭遇了激烈的战斗,身负3处枪伤。那子弹离他的心脏仅仅只有两指的距离,每一处伤口都记录着他曾经经历的生死考验。
复员回到家乡后,马入营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318座无名烈士墓,当作是自己牺牲的战友。他怀着深深的战友情谊,坚持每年清明都前往祭奠。寒来暑往,岁月更迭,他就这样长年守护着这些无名烈士,这一守,就是整整74年。74年的时光,漫长而又坚定,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战友的忠诚和对烈士的敬重。
2012年春天,故事迎来了新的篇章。23岁的服务队志愿者赵龙龙,带着一份敬仰和好奇,推开了抗日山下马入营家的老宅大门。他见到了84岁的老兵马入营,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将肋间留有的弹痕展示给赵龙龙看,神情坚定地说“这是我替战友们活着的印记”。这句话,饱含着他对战友的深情和对使命的担当。此后的10年间,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多次上门陪伴马老。他们围坐在马老身边,认真倾听他回忆那峥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志愿者们还为老人检修家中的用电线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镜头留下了数百段珍贵的影像,记录下了马老的音容笑貌和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2年3月,马入营老人卧病在床。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他完成了最后一次“云祭扫”。他躺在病榻上,看着手机屏幕里矗立的墓碑,喃喃说道:“我替你们看过新中国了,生活很美好!”这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他对战友的思念和对新中国的欣慰。1个月后,94岁的马老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马老走后,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接过了守护无名烈士的接力棒。在整理马老遗物的时候,志愿者们发现了马老珍藏的许多军功章和抗战日记。这些珍贵的物品,无不寄托着他对战友深深的思念之情。为了不让马老的故事被遗忘,志愿者们运用先进的AI技术,复原了马老的声音和年轻时的模样。他们将这些成果做成二维码,贴在相册里。只要用手机扫码,就能听到马老的声音,看到他年轻时的影像,“会说话的相册”就此诞生。
4月2日当天,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将这本精心制作的相册送到了马老的遗孀钟昌凤手中。钟昌凤老人轻抚着相册,眼中满是泪水,感慨地说:“老头子总说喜欢这个新时代,现在他永远年轻了。”
如今,志愿者们以“会说话的相册”这种独特的形式,将马老的故事永恒地记录了下来。这本相册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更是一种传承,它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缅怀先烈,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94岁抗战老兵马入营从年少投身抗日到复员后守护318位无名烈士墓74年的一生,以及志愿者们接过守护接力棒、用AI技术制作“有声相册”传承其精神的事迹。展现了马老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和爱国情怀,也体现了志愿者们对传承英烈精神的努力,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