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4年氢燃料电池行业,深入剖析了行业商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如企业亏损扩大、受多重因素制约发展、技术投入成本高但成果未转化等问题。同时,介绍了企业为应对困境采取的转型与自救措施,包括拓展海外市场、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链整合等。最后对行业未来进行展望,指出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有望带来商业化转机。
在2024年,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商业化进程依旧艰难前行。国内亿华通、重塑能源、国富氢能和国鸿氢能这四大龙头企业,合计净亏损约达18.1亿元,并且亏损额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态势。这一数据不仅仅体现了行业整体面临的艰难处境,更揭示了氢燃料电池在商业化道路上遭遇的重重挑战。
商业化困境: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目前,氢燃料电池行业仍然处于早期商业化阶段。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需求的不稳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等因素,成为了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拿国富氢能来说,在2024年其营收同比下降了12.2%。主要原因在于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和加氢站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需求出现减少,进而导致售价下降以及毛利减少。国鸿氢能的情况与之类似,虽然电堆销量有所增加,但是系统销量大幅下滑,而且产品平均售价也降低了,这使得整体收入和毛利都受到了显著的影响。
除此之外,应收账款风险也严重拖累了企业的利润。亿华通在2024年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达到了1.94亿元,同比增加了122.6%,两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从28%提升到了48%。重塑能源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也同比增长了近19%。这种现象与燃料电池补贴政策发放机制紧密相关,企业垫付补助资金后回款周期延长,进一步加重了资金压力。
技术投入与成本压力:研发成果尚未转化
为了保持在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氢燃料电池企业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亿华通在2024年的研发费用约为9701万元,占总营业成本的14%;重塑能源的研发开支达到了1.44亿元;国鸿氢能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3亿元;国富氢能的研发开支同比上涨了12%。然而,在短期内研发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这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成本。
转型与自救:拓展应用场景与产业链整合
面对商业化困境,氢燃料电池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求转型与自救的方法。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了普遍的做法。重塑能源在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达到了5840万元,同比增长约151.7%。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不断拓展燃料电池产品的应用场景。重塑能源在非车用场景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为5410万元,同比增加了132.6%。国鸿氢能则拓展了氢能船舶、制氢装备、氢能无人机等新场景,并且成功研发了240kW级大功率船用燃料电池系统。
此外,企业还向上中游发力,加速产业链整合。亿华通与旭阳集团达成合作,切入“制 – 储 – 运 – 加 – 研 – 用”产业端,预计旭阳氢能能够为其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大规模氢气供应。国富氢能也致力于氢气液化及液氢储运设备的研发,2024年水电解制氢设备及相关产品收益同比上涨了102.9%。
未来展望: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带来转机
尽管当前氢燃料电池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的推动下,行业仍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5年是氢能中长期规划的结算时点,政策方针与补贴将继续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先行。发改委提出设立“航母级”国家创投基金投向氢能储能等领域,通过“资本 + 政策”双轮驱动,促进产业链整合与区域协同效应。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计,到2035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0万辆。随着加氢站覆盖率的提升、设备成本的下降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氢燃料电池行业有望迎来商业化的转机。
结语
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商业化道路充满了挑战,但是企业通过拓展应用场景、加速产业链整合以及加大技术投入,正在积极探索破局的方法。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未来有望实现从示范应用到规模化推广的跨越,迎来真正的商业化落地。
本文围绕2024年氢燃料电池行业展开,阐述了行业商业化面临困境,包括企业亏损、受多种因素制约、研发成果未转化等问题。同时介绍了企业的转型自救措施,如拓展海外市场和应用场景、进行产业链整合。最后指出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有望助力行业迎来商业化转机,企业正积极探索破局之路,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