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过敏这一常见却危险的健康问题展开,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过敏的严重后果,介绍过敏的症状、患者数量、成因、检测方法、缓解措施以及治疗进展等内容,旨在提高人们对过敏的重视并提供应对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最近不少人都正遭受着一系列过敏困扰,像频繁打喷嚏、止不住地流鼻涕、眼睛奇痒无比,还有身上莫名瘙痒等症状。然而,有些人却对此毫不在意,觉得忍一忍、扛一扛就过去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过敏有时候能在短短几小时内就给人带来致命危险。
就拿王先生来说,多年来他一直被春秋换季过敏的病症所困扰。今年发病时,起初只是出现了荨麻疹,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短短几个小时,他的病情就急剧恶化。很快,他出现了喉头水肿的症状,顿时感觉呼吸困难。他赶忙前往诊所,诊所医生迅速为他注射了激素针,才暂时缓解了他呼吸困难的症状。随后,王先生又急忙赶往医院进一步治疗,情况才逐渐稳定下来。
由此可见,过敏真不是什么矫情的事儿,如果不重视,甚至会危及生命。下面这些过敏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
■ 鼻子“罢工”
会出现连环打喷嚏的情况,鼻涕就像关不住的水龙头一样流个不停,鼻塞严重到只能用嘴呼吸。
■ 眼睛遭殃
眼睛会变得红肿发痒,还总是眼泪汪汪的。
■ 皮肤“造反”
皮肤上会起荨麻疹,嘴唇可能肿成香肠嘴,眼皮肿得都睁不开。
■ 喉头水肿
这可是过敏中最危险的情况。喉头水肿会导致喉部黏膜肿胀,患者往往会感到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极易窒息,甚至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目前,我国已经有3亿过敏患者。过敏这种疾病很难根治,约40%的患者可能一辈子都会有过敏症状。据世界过敏组织报告,全球大约有30% – 45%的人群受到过敏困扰。世卫组织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可能约有40亿人患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指人体在接触到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过敏与现代社会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工业化程度、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都有关系,压力、情绪、作息等因素也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在北方,花粉是最常见的过敏原,南方多以室内尘螨、霉菌、动物皮毛等为主要过敏原。其中,春季花粉是过敏的“元凶”,而且往往不是颜色鲜艳的观赏花,而是依靠风力作为媒介进行传粉或传播种子的树木类、杂草类植物。
△图中:A.桦树粉 B.柏树粉 C.白蜡树粉
(北京协和医院供图)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过敏与免疫科主任骆肖群介绍,多种过敏性共病常同时存在。我国46.5%的过敏患者同时存在2种及以上过敏性疾病,11.1%同时患有3种及以上过敏性疾病。骆肖群表示过敏“根治”很难,有约40%的患者可能一辈子都有过敏症状。预防过敏最重要的就是“躲开”过敏原。
过敏原一般以3种途径入侵人体,即吸入、食入和接触。通过抽血化验可检测部分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皮肤斑贴试验则有助于发现接触性过敏原。
△一位过敏患者正在做检测
如果想缓解过敏症状,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 回家四部曲:换衣服→洗手→洗鼻子→擦脸。
■ 选对出门时间:早晨5 – 10点花粉浓度最高,傍晚风大也尽量少出门。
■ 减压大法:过敏老不好容易让人焦虑,可以试试睡前冥想。
此外,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儿童过敏时,不要硬喂牛奶鸡蛋,要找医生做食物测试,慢慢尝试;孕妇过敏时,鼻喷激素相对安全,口服药请一定遵医嘱。
张文宏谈到过敏时表示,要纠正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卫”。过去对付过敏的药物很简单,医生们常用的“三板斧”是抗组胺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抗组胺药会让人嗜睡,激素则可能影响全身代谢和导致免疫力低下,免疫抑制使用过度更可能让整个防御系统瘫痪。
无论是对过敏性疾病还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疗都在寻找更多方案。比如近年出现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就像给免疫系统装上了定位系统。不过新型治疗不是万能钥匙。人类的免疫系统非常精妙,过敏治疗也需要医生根据免疫指标动态调整方案。
虽然抗过敏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最后要说句大实话:过敏治疗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不能期待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案让每个患者获得痊愈。抗过敏治疗尤其需要患者配合,需要带着过敏原检测报告和用药记录,到正规医院制定个性化方案,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要做全面的调整。总之,医学进步已经让变态反应这个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生手里早已不是只有抗组胺药物和激素这些老旧武器了!
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强调了过敏的危险性,介绍了过敏的症状、成因、患者数量、检测方法、缓解措施和治疗进展等内容。提醒人们要重视过敏问题,及时发现症状,积极预防和治疗,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调整生活方式,以更好地应对过敏。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