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浪莎一次性内裤下架事件,深入剖析了该事件的起因、影响,回顾了浪莎从袜业到内衣业的转型历程,探讨了其OEM贴牌模式下的品牌监管和品控问题。
尽管早在3月16日,浪莎就发布了说明公告。在公告中,浪莎郑重澄清旗下所有公司从未与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建立任何形式的业务合作、品牌授权或产品生产关系,强调双方毫无关联。然而,当我们打开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搜索“浪莎”品牌的一次性内裤时,至今依旧找不到相关信息。
浪莎之所以突然将产品下架,是因为央视315晚会进行暗访时,曝光了河南多家工厂存在“一次性内裤徒手制作不灭菌”的恶劣情况。其中,能够提供代工服务的河南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及,曾生产过“初医生”一次性内衣、“贝姿妍”一次性内裤以及“浪莎”一次性内裤。厂家更是直言,为了控制成本,产品并未进行杀菌消毒。
浪莎股份素有“袜子大王”的美誉,“浪莎”这一品牌可谓家喻户晓。此次突然被曝光销售的一次性内裤竟然没有经过杀菌处理,瞬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就连交易所也迅速发函,要求浪莎股份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即便浪莎已经发布了澄清公告,但在一次性内裤不杀菌这一事件的阴影笼罩下,浪莎的生产、销售模式被置于放大镜下,接受着公众的审视。时代周报记者留意到,浪莎的运营模式早已发生转变,从最初的完全自产,转变为如今以OEM(代工)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结合方式。此外,浪莎官网也曾多次发布关于品牌授权后被侵权的声明,最近的一次就在2025年1月份,浪莎要求部分经销商和第三方公司停止商标侵权行为。
资深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真正做品牌的企业,是不会去卖标贴牌的。”他认为,浪莎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未能很好地履行持续化成长ESG,导致品牌中长期战略方向缺失。过于注重短期业绩导向,使得品牌监管失控,特别是在在线贴牌模式下,品质和服务过程出现缺位,进而导致品牌贴牌乱象丛生。
嫌袜子附加值低,毅然转型内衣市场
浪莎是由义乌翁氏三兄弟创立的。起初,翁氏兄弟和众多义乌人一样,由于当地地少人多,大多数义乌人选择漂泊四方,从事鸡毛换糖等简单的商贩营生。
1986年底,三兄弟举债备货到新疆去售卖人工饰品,结果这次生意失败,亏损了1万多元。
到了90年代初,翁荣金拿到了一个广东品牌袜子的内地总代理权。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用了5年时间成功组建起全国性销售网络。
经过几年的生意打拼,三兄弟敏锐地发现,当时国内市场上,西装、女装、衬衫、裤子、领带等都有知名品牌,唯独袜子没有。国内袜业市场充斥着大量杂牌低档货,而高端市场则被境外产品占据。他们意识到,袜子是一种易耗品,市场需求量极大。于是,三兄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开办一家袜厂。1995年10月,三兄弟与港商合资创办了义乌浪莎针织有限公司,决心打造自己的品牌。
1996年,央视出现了国内第一个袜子广告——“浪莎,不只是吸引”。凭借着出色的品牌推广和卓越的产品质量,浪莎在中国5000多家袜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唯一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唯一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功避免了低价竞争带来的恶性循环。
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品牌,品质保证是核心。建厂之初,浪莎就不惜投入巨资,从意大利引进1000多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同时从全国各地聘请了百余名设计、管理、营销方面的高级人才,组建了完善的袜业专卖网络体系。
然而,进入千禧年后,袜业市场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诸暨大唐袜业集群迅速崛起,国外品牌纷纷到内地办厂,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价格战导致利润一降再降。在这种情况下,浪莎意识到,必须摆脱袜子低附加值的困境,才能赚取更为稳定丰厚的利润。
于是,在2005年,浪莎毅然进入无缝内衣行业,立志从“袜业大王”转型成为“内衣大王”。
OEM贴牌占比超85%,品控难题待解
根据年报披露,浪莎股份主要从事各种保暖内衣、时尚内衣、短裤、文胸等针织服装的研发、生产和经营,同时还涉及外贸服装的贴牌加工业务。
2024半年报显示,浪莎股份拥有直营门店2家、经销商加盟店297家、外贸贴牌6家。浪莎内衣品牌系列产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保暖内衣产品系列(无缝和有缝)、男女短裤系列、男女时尚内衣系列、女士文胸等。
截至目前,浪莎尚未发布2024年报。不过,从2024半年报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公司采用了产品自主设计、生产外包,结合自主生产、直营销售的经营模式,致力于浪莎内衣品牌建设与推广和供应链生态管理,其中以自主设计、生产外包供应链管理经营模式为主。
所谓OEM自主设计、生产外包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模式,就是公司将所需产品委托给其他合作厂商,要求其按照公司制定的生产标准、款式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公司会对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并对最终产品的质量进行把关验收,最后通过本公司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
半年报还披露,浪莎现在的产品主要分为内衣、短裤、文胸以及其他,其中短裤的营收占到整体主营收入的63.16%,而袜子已经不再单独列项。
从此次被央视315曝光的事件,以及浪莎的澄清公告来看,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否在代工过程中,浪莎对供应商以及品控的把关不够严格,从而导致产品被再次转包出去代工,或者是品牌被伪造代工,最终使得浪莎被“误伤”呢?
时代周报记者试图联系浪莎股份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翁荣弟,了解相关情况,但电话被挂断,发去的短信也未得到回复。
本文围绕浪莎一次性内裤下架事件展开,回顾了浪莎从袜业起家到转型内衣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其OEM贴牌模式占比过高,可能导致品牌监管和品控出现问题。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浪莎品牌形象和经营模式的关注,浪莎需重视品牌管理和质量控制,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