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黄山西海大峡谷结束冬季维护开放的消息,同时阐述了黄山风景区实行“景点轮休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为全球山岳型景区提供的“中国方案”。
景区气象方面,今日白天天气晴朗,西北风4到5级,气温处于 -1到7℃之间。今日日落时间为18时19分,出现日落景观的概率为60%,云海出现的概率为40%。森林火险等级为1级。
春山如黛,云海含章。在这美好的春日里,黄山风景区迎来了新的景象。
3月19日,黄山西海大峡谷结束了冬季的维护期,以满谷的新绿和奇特的峭壁奇石,热情地迎接来自四海的宾朋。
与此同时,黄山管委会同步开放了西大门以及云谷寺至白鹅岭的游步道。不过,慈光阁至玉屏楼路段由于正在进行修缮工作,暂时关闭。这一开放与关闭的安排,巧妙地折射出黄山“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的生态治理逻辑,既让游客能够共享美景,又需要大家共同守护这片自然净土。
西海“网红小火车” 方玮 摄
然而,自然之美往往是脆弱的。像丹霞地貌容易受到侵蚀,高山植被生长极为缓慢,一旦遭到过度踩踏,就会导致生态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黄山风景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自1987年起,黄山首创了“景点轮休制”,莲花峰与天都峰交替封闭,每一轮的休养期为3至5年。西海大峡谷虽然没有被纳入轮休体系,但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会实行冬季闭护,让被冰雪覆盖的脆弱生态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
实践充分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山体的压力,还极大地促进了微生物群落的恢复,有力地维系了生物的多样性。
春日峡谷 方馨阳 摄
人文底蕴:轮休,为文化存续留白
黄山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一座文化的高地。
自唐代李白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千古名句以来,徐霞客、石涛等众多名家都被黄山的美景所倾倒。西海大峡谷虽然地势险峻,但从未缺席文人笔下的山水长卷。
然而,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实体景观的完整性。过度开发的商业化浪潮,有可能会淹没诗画中的美好意境。
轮休制为文化的存续提供了必要的物理空间。在闭护期间,黄山管委会积极修缮古迹、梳理文脉,将诗词题刻进行数字化保护,还在导览系统中融入了地质传说与历史典故。
在2025年恢复开放时,“网红小火车”的车厢印上了黄山诗词,观景平台还原了古画的构图,让游客能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触摸到文化的肌理。
打卡西海大峡谷 杨缪 摄
天海综治组副中队长陈辉介绍说:“开放前,我们天海综治组牵头联合园林、环卫等部门对大峡谷全线进行了安全巡查,提前对路段和标识标牌进行了清洁,确保游客在西海大峡谷游览时的安全。”
“今日起,西海大峡谷恢复开放,我们也将继续执行景区的各项管理规定,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维护好优良的旅游秩序,为来山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暖心服务,希望游客在黄山能够玩得开心、放心。”陈辉表示。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轮休制为全球山岳型景区提供了“中国方案”。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黄山景点封闭轮休”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高度肯定了黄山以“封闭轮休”探索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汇聚的智慧。
旅游行业观察者评价道:“黄山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得恰到好处。” 这种模式,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亦是对子孙后代的庄严承诺。
俯瞰西海大峡谷 丁家庆 摄
黄山西海大峡谷的瞩目,不仅在于其“千峰竞秀”的自然奇观,更在于其背后“天人共护”的智慧。
游客之所以期待来到这里,是因为既能体验到“云海翻涌若仙境”的视觉震撼,又能感受到“松风泉韵涤尘心”的精神洗礼。黄山管委会的公告末尾写道:“慈光阁路段暂闭,但云谷寺的白鹅岭正候君来。”
这恰似黄山的隐喻——美景从不匮乏,只需心怀期待,择时而至。
不妨亲临西海大峡谷,看春日新绿如何点染峭壁,听千年松风如何诉说山水传奇。
或许,这正是黄山永恒的邀约:以自然为卷,以文化为墨,邀世界共绘一幅永续的生态长卷。
本文围绕黄山西海大峡谷3月19日开放展开,介绍了景区气象情况,阐述了黄山“景点轮休制”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其为全球山岳型景区提供了“中国方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最后发出邀约,呼吁大家亲临感受其魅力。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