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位于川北的南充市仪陇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深入探寻其如何突破丘区农业发展困境。通过记者跟随相关活动的实地走访,展示了仪陇在做强产业、创新机制以及扮靓乡野等方面的积极举措和显著成效,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
在川北大地上,有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朱德故里,德乡仪陇。仪陇县地处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的过渡地带,这里千年文脉与零散平坝相互交织的独特地貌,既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明,也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仪陇究竟将如何破局突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呢?
3月18日至19日,记者跟随“相约美丽德乡仪陇 助力丘区农业样板”全国晚报文化记者编辑仪陇行活动,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去探寻那令人期待的答案。
做强产业,激活振兴核心动能
3月的川北丘陵,依旧带着料峭春寒。然而,位于仪陇县土门、铜鼓两乡镇的蚕桑现代产业园内,万亩桑园却已悄然泛起新绿。远远望去,一排排桑树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枝头的嫩芽正努力舒展着身姿,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在桑园的深处,仪陇县轩馨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高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农场的情况。他说,去年农场共养蚕240张,产茧12吨,实现产值66万元。而在今年,农场还打算投入20万元新建10个温室,计划发展西瓜、草莓、羊肚菌等立体种养项目。在温暖的春阳下,张高春的话语中充满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坚定信念:“布碧丝公司为我们提供技术支持,还负责回收产品。在采桑高峰时期,能带动50多个村民来这里务工,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
仪陇县蚕桑现代产业园是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其核心区域面积达到了1.5万亩,覆盖了土门、铜鼓两个乡镇的12个村。在园区内,像轩馨这样的家庭农场共有88个,它们共同构成了仪陇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格局。
张高春口中的布碧丝公司,位于距离桑园40公里外的仪陇河西工业园内。此时,公司的缫丝车间里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六组自动化缫丝机在轰鸣声中飞速运转,女工们身着整齐的工装,在氤氲的蒸汽中来回穿梭检视。随着她们纤纤素手的灵巧翻动,蚕茧在80℃的热水中翻滚、舒展,48根生丝通过电子清糙机完成并丝,最终缠绕成锭。缫丝厂厂长钱洪平轻轻抚摸着丝锭介绍道:“这批有机生丝要发往意大利,目前我们的国外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份。”公司采用的欧盟有机认证技术,让每吨生丝的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一大截,去年出口创汇突破了4000万美元。
这种“园企共生”的产业模式,正是仪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仪陇县农业展览馆的大屏上,跳动着全县2024年的产业成绩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5.4万亩,总产量45.2万吨,同比增长1.8%,位居南充市第一位;生猪年出栏78.118万头,位居南充市第二位;肉牛年出栏3.41万头,位居南充市第一位。
“产业振兴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力量,必须打好组合拳。”仪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三线三片六组团”的产业布局,仪陇已经成功构建了以粮油、柑橘、蚕桑三大种植业与生猪、肉牛、水产三大养殖业为重点的“3 + 3”产业格局。同时,还成功创建了稻药、蚕桑、粮油3个省星级园区,柑橘 + 生猪、花椒、水产3个市级园区以及16个县级园区。
创新机制,破题丘区发展瓶颈
记者在仪陇县双胜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看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北斗导航播种机在坡地上有条不紊地工作着,仿佛在织出一道道笔直的五线谱;无人机群在青苗上方掠过,均匀地喷洒着叶面肥,与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共同绘就了一曲现代农业的协奏曲。“过去,丘区的地块非常零散,农机根本下不了田。而现在,就连坡地都能种出像用尺子量过一样整齐的庄稼。”正在调试设备的农机手老周兴奋地告诉记者。
作为仪陇县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的核心战场,双胜园区的蜕变密码就藏在去年成立的县粮油协会里。这个由42家规模种植主体联合而成的联盟,正以“统一采买 + 技术共享 + 订单收购”的模式,重构着当地的产业生态。
种粮大户郑勇旗弯腰抓起一把麦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承包的500吨小麦今年通过协会统销,预计增收可达5至10万元。目前,协会已经覆盖了全县21.7%的粮食播种面积,并且还将进一步辐射普通农户,帮助他们在农资购买和产品销售方面降低成本、扩大收益。
“我们以‘一盘棋’的思维来重塑丘区农业版图。”吴江介绍说,全县沿着“新马线”“仪北线”建成了35万亩的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了“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双胜、马鞍两大核心项目区,搭建了“1 + 6 + 40”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使得丘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了“双提升”。
科技基因的注入让这场农业变革更加硬核。在距离园区不远的仪陇县育苗中心内,智能温室大棚里呈现出一派别样的春景。循环运动式立体苗床上,嫩绿的玉米苗整齐地排列着,头上的温湿度显示器闪烁着红色微光。中心负责人王峻峰轻轻点了一下控制按钮,床架应声启动,每一层的玉米苗都可以实现上下换位,便于进行轮作培育。“育苗中心拥有2条自动化生产线和14套立体苗床,年育优质水稻苗4.72万亩。”王峻峰自豪地介绍道。
从北斗导航播种机的精准作业,到立体苗床的空间创新,仪陇正以“改地、赋智、聚链”的立体攻势,在起伏的丘陵间书写着“向山地要效益、以创新谋突破”的崭新篇章。
扮靓乡野,绘就宜居宜业画卷
春分时节,马鞍镇金山村的千亩油菜花海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随风翻涌。在无人机的镜头下,热气球载着游客缓缓升至半空,游客们可以俯瞰到金色浪潮中机器人灵动的舞姿和袅袅升起的茶烟。“高铁开通后,三天的菜花节吸引了4万游客,消费突破了百万元!”村支书代云东的声音穿过人群,他兴奋地指向远处朱德故里景区的方向。这片曾经因土地撂荒而“出名”的村庄,如今借助景区的客流,将农旅融合的招牌越擦越亮。
春日里,赛金镇潮水坝村弥漫着柑橘的清新香气。村民王大姐熟练地剥开一颗春见耙耙柑,金黄的果肉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尝尝,甜得很!这可是新品种!”她笑容满面地将果盘递给前来参观的游客。站在观景平台上,副镇长曹前介绍道:“去年我们改种了千亩川津1号早熟柑橘,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柑橘的芬芳吸引了众多游客,潮水坝村依托柑橘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如今已经打造出了一个集柑橘博览、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柑橘文化主题旅游胜地。
暮色渐渐降临,福临乡建华村的彩绘文化墙被晚霞染成了橘红色。在村委会门前,“省级四好村”的铜牌下,村民歌舞队随着村歌的旋律欢快地挥起绸扇。“柴垛变成了花架,篱笆上爬满了蔷薇,谁能想到这儿曾经是‘脏乱差’的深沟村呢?”村支书徐伟翻开“六净行动”台账,上面显示着95%的庭院整洁率、30面主题彩绘墙,这些数据见证了这个穷山沟如何变身成为“一步一景”的和美乡村样板。
“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有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吴江在采访中列出了一组数据:近两年仪陇共统筹资金6900万元,实施了115个到村项目,培育了10个示范村、1个精品村;51个“厕所革命”示范村新改建户厕10450座,全县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同样没有停下脚步——红白理事会“理”出了节俭新风,12万人次参与的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活动,让“面子”工程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里子”实惠。
在朱德故里这片红色热土上,桑田在微风中摇曳,麦浪滚滚翻涌;柑橘散发着阵阵飘香,丝路绵延悠长。仪陇以“守底线”筑牢发展根基,以“强产业”激活动能,以“破难题”开拓新局,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这片曾经承载着农耕文明厚重历史的土地,正以“向山要粮、向智要效”的魄力,锚定建设“丘区农业样板县”的目标,在巴山蜀水间奏响乡村振兴的嘹亮强音。未来,德乡儿女将继续以大地为纸、以奋斗为笔,续写更多“沃野焕新颜”的仪陇故事。
本文详细介绍了仪陇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做强蚕桑等特色产业,构建“3 + 3”产业格局,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创新“统一采买 + 技术共享 + 订单收购”等机制,突破了丘区农业发展瓶颈;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扮靓了乡村面貌。仪陇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丘区农业样板县”的目标,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与美好前景。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