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旅创新装备器材保障模式的具体情况。该旅针对所辖分队装备器材保障任务重、头绪杂的问题,成立攻关小组探索出“按需打包、分类集存”的新保障模式,实现了器材平时编组存储、用时直接发付,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有效提升了部队实战化保障能力。
在空军的训练与作战体系中,装备器材的保障工作至关重要。空军某旅在这方面积极创新,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平时编组存储 用时直接发付”。
任务突发,新系统高效响应
初春时节,一场实战化训练的指令打破了宁静。空军某旅技术保障队班长李云阁接到任务:“某营计划开展实弹战术训练,命你部前出保障……”他迅速登录旅队自主研发的“装备器材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这个智能化的系统里,根据任务需求自动生成了“保障订单”。李云阁依据这份精准的订单,轻松地定位到了任务部队预约装箱的备件、车材等物资。仔细核对无误后,他轻点鼠标一键下单。很快,一组标有特殊编码的“器材箱”便从仓库中出库,马不停蹄地运往任务地域。
旧模式弊端凸显
该旅领导介绍,旅队所辖分队的驻防情况较为复杂,点位分散且常年在外执行任务。这就导致装备器材保障任务繁重、头绪杂乱。以往,各分队向旅属器材仓库申领物资时,整个流程十分繁琐。保障部需要派骨干逐件审核器材,形成物资清单。接着,器材保管员要对照清单从仓库中逐一查找所需物资,核准后再进行装车运输。这样的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严重影响了任务分队的出动效率。
探索新保障模式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精准、高效、快捷的装备器材保障,是提升部队遂行任务能力的重要基础。”该旅领导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此专门成立了“器材模块化保障攻关小组”。小组成员紧贴战训任务实际,综合考虑任务地域的气候、环境特点等因素,详细分析不同任务下装备故障、器材消耗、部件使用寿命等数据。按照“模块化”组合思路,他们探索建立了“按需打包、分类集存”的装备器材保障模式,旨在实现“器材分类逐级存储、按需及时高效补充”的目标。
新模式优势显著
“新的保障模式下,我们将装备器材按编组、功能等划分为若干模块,各模块既可独立调用,也能随意组合、分解和替换,平时编组存储,用时直接发付,省时省力又精准高效。”该旅技术保障队魏队长高兴地介绍新保障模式带来的变化。新的保障模式施行后,一系列优化措施纷纷落地。他们根据任务分队需求,提前把器材装箱存储,大大节约了清点、包装时间;改装运输车辆,定制标准化集装箱,使得器材模块上车即走,缩短了加固、检验时间;采用器材扫码出入库的方式,野战器材仓库依托集装箱直接开设,省去了仓库搭建、人工填报时间。
持续优化与推广
该旅还结合每次任务实际,及时对不同模块器材存储配备内容、标准进行优化升级。同时,依托“装备器材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装备器材保障测算快、装载快、出动快、供应快。如今,该旅新型装备器材保障模式已成功经受多次大项任务检验,并被上级推广应用,部队实战化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空军某旅面对装备器材保障的难题,积极创新保障模式,通过成立攻关小组,探索出“按需打包、分类集存”的新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器材的高效管理与快速供应,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不仅提升了部队自身的实战化保障能力,还得到了上级的推广应用,为提升空军整体战斗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