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以茂腔与节气融合,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本文聚焦山东青岛胶州市,讲述了在临近春分时节,当地将传统茂腔与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从剧场演出到线上平台,再到生活场景中的文创产品开发,全面展现了两大非遗融合带来的文化热潮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临近春分,山东青岛胶州市的市民文化中心剧场内热闹非凡,丝竹声悠扬地飘荡在空气中。舞台之上,一曲经过精心改编的《四时歌·节气谣》,它脱胎于传统茂腔,刚一奏响便引来了观众们满堂的喝彩。

你瞧,演员们都身着充满节气主题特色的戏服,身姿优雅。他们用那婉转灵动的唱腔,生动演绎着“玄鸟至,雷发声”所描绘的物候变迁之美。生旦净丑各个角色仿佛化身成了“节气使者”,各展其能。在表演中,他们通过“散板慢唱”的方式,把冬至数九时的那份静谧与悠长完美呈现;又用“紧打慢唱”的技巧,将夏至蝉鸣的热闹与活力生动展现出来。就这样,二十四节气文化在他们的演绎下,变成了可听可感、鲜活立体的艺术符号。

茂腔,作为一种在胶东半岛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戏曲形式,已经拥有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它还被誉为“胶东之花”,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那婉转悠扬的茂腔唱腔与蕴含着农耕智慧的二十四节气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绚烂的火花呢?

胶州市茂腔剧团团长陈誉伟介绍说:“我们专门创作了一系列剧目,把二十四节气里的农事活动以及民俗风情巧妙地融入到茂腔唱段之中。像《春分谣》《霜降叹》等剧目,通过戏曲化的叙事手法,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深切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的独特魅力。而且,我们重新编排了传统曲牌《光花开》《楼上楼》,把节气谚语和古诗融入其中,既保留了茂腔那婉转的韵味,又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内涵。”这种两大非遗的深度融合,在当地掀起了一场全新的文化热潮。

在市民文化中心剧场观看演出的市民张娜感慨道:“专业演员和市民票友一起同台演绎,从立春时的生机盎然,到冬至时的静谧安宁,二十四节气的轮转就在这戏韵中缓缓展开。这不仅唱出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根脉。”

为了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胶州市还推出了“云上茂腔·节气微课堂”线上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它复现了《清明》选段里的踏青场景,观众可以通过手势互动,体验“曲水流觞”的高雅情趣。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参与者还能跟随茂腔非遗传承人学习《节气手势舞》,通过戏曲身段去模拟“雨水润物”“惊蛰雷鸣”等自然现象。而且,平台还计划借助AI作曲系统对传统曲牌进行再造,只要输入节气特征参数,程序就能生成兼具古韵与新声的唱腔设计,形成“人机共创”模式,产出充满新意的节气主题新调。

在胶州少海孔子六艺园,茂腔与节气文化的融合已经从舞台延伸到了生活场景。在非遗工坊内,年轻设计师郑云正在认真调试“惊蛰”主题戏服。他说道:“对于传统绣样中的蜂蝶纹饰,我们改用渐变色丝线来呈现‘草木萌动’的意象。”如今,二十四节气被解构为192种视觉符号,并且衍生出了茶器、灯彩、互动装置等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

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孙展表示:“目前胶州市拥有30余个民间茂腔剧团,此次与二十四节气的融合,不只是非遗保护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对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节气文化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而茂腔本就是源自田间地头的艺术。下一步,胶州计划把‘茂腔 + 二十四节气’模式推广到校园与社区,借助多维创新手段,让地方戏曲从文化记忆转变为当代生活方式,让节气文化拥有‘听得见’的载体,实现‘双遗产’的共生共荣。”

山东青岛胶州市将传统茂腔与二十四节气文化深度融合的情况。从剧场演出展现两者融合的艺术魅力,到推出线上平台扩大文化影响力,再到生活场景中的文创产品开发,体现了非遗保护的创新尝试。胶州还计划将此模式推广至校园与社区,以实现“双遗产”的共生共荣,这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注入了新动力。

原创文章,作者:marjorie,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10.html

(0)
marjoriemarjorie
上一篇 2025年3月18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