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展开,详细介绍了此次年会聚焦AI技术,设置“人工智能主题日”,业内专家和企业人士探讨“AI + 机器人”及AI应用等热点话题,还深入分析了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应用趋势以及与AGI的关系。
红星资本局于3月31日发布消息,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AI技术领域,特意设置了“人工智能主题日”。这使得人工智能再度成为了当年中关村论坛的热门关注点。
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年,业内的专家以及企业界人士所探讨的话题更加聚焦于“AI + 机器人”以及AI应用方面。
红星资本局在年会期间通过采访了解到,今年很有可能成为AI应用爆发的元年。具身智能或许会分批次、分场景逐个实现爆发,而若要实现广泛意义上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至少还需要5年 – 10年的时间。
资料图
多位业内大咖谈今年AI应用趋势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科技部一司副司长康相武指出,当下,全球人工智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大模型技术持续引领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他进一步表示,具身智能正逐渐成为打通物理世界与人工智能交汇的关键突破口。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多技术路线正在加速演进,有望催生通用人工智能新范式,从而实现重大技术变革。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谈到AI技术的进步周期时感慨道:“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现在是AI教AI。”他认为AI的进步周期正在加速,AI具备了慢思考、反思自我进步的能力,能够实现自己训练自己。“用超级大的模型训练那些‘没那么大’的模型,通过老师和学生这样的搭配,再经过蒸馏、标注数据和合成数据等过程,我们会更快地看到模型的进步。”
李开复还认为,如今DeepSeek已经对中国所有To B、To C应用产生了影响。他预计2025年将会是AI应用井喷、爆发落地的元年。“今年开源和DeepSeek是重要的发展趋势,接下来AI应用会迎来爆发,而各个模型公司也必须回归商业本质,思考如何打造商业价值,不仅要有出色的技术,更要能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
智源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同样表示,大模型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应用的新阶段。今年是AI应用的元年,将会有大量的AI应用出现,很多企业、机构、学校在今年会全面深入地应用AI。
黄铁军说道:“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的能力,智能被赋予各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应用和技术的相互迭代,会让整个行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具身智能并非为人形机器人单独设计,但人形机器人有利于具身智能迭代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认为:“当前具身大模型还存在‘不好用、不易用、不通用’的明显问题。”他指出,现在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未达到“ChatGPT时刻”,在部署具身大模型时与本体的适配难度较高,一些具身模型只能在一种本体或同一品牌的本体上使用,这阻碍了更多的机器人公司和硬件公司享受大模型的赋能。
基于这样的现状,智源研究院发布了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与开源具身智能大脑RoboBrain。
据介绍,RoboOS不仅可以部署在人形机器人上,还能部署在单臂、双臂、轮式等各种机器人上,它推动具身智能从单机智能向群体智能迈进。RoboOS中有一个具身大脑RoboBrain,具备长程任务规划、可操作区域感知、操作轨迹预测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确保具身大脑像人类一样,看见、感知、理解世界,并进行任务拆解。
王仲远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强调,具身智能并不是专门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一种智能,单臂、双臂等各种构型的机器人都可以接入具身智能。
从长期来看,他认为人体机器人一定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具身智能或者具身大脑模型的迭代。
“但从短期来看,我们关注的是产业落地,确实人形机器人会带来很多落地上的困难,现在很多的机器人依然处在‘能走’的阶段,正在从‘能走’往‘走得快’‘走得稳’的阶段进行发展。”王仲远分析道。
王仲远还认为,多模态大模型技术会给整个具身智能带来一些新的变量。这些技术有助于机器人更快、更高效地拥有“大脑”,从而具备更强的智能。他强调,多模态是大模型绕不开的一种能力。
他提到RoboBrain能够帮助硬件具备一些泛化的智能,帮助机器人真正“看到”这个世界,对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行拆解、逻辑推理和规划决策,再分配给不同的小脑模型来执行。
红星资本局从会上了解到,智源研究院将具身多模态大脑模型RoboBrain开源,让本体、模型、应用的厂商可以一起协作,促进行业发展。
具身智能:通往AGI之路?
AG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终极目标。它能够跨领域、跨任务地学习和解决问题,就如同一个真正的人类大脑。
今年,具身智能概念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且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具身智能是否是通往AGI的必由之路呢?
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以婴儿的学习过程进行类比:“人类的婴儿到达一定年龄以后,他的学习能力就已经达到了现在大模型所谓的举一反三。八九岁以后他的运动能力、学习效率也远超现在一些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大模型,这就是我们讲的多模态探索、主动式探索和交互式理解,能够让一个智能体迅速成熟。这是我看到的具身对AGI的重要贡献。”
对于具身领域的“ChatGPT时刻”何时会到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穹彻智能创始人卢策吾认为会分批分场景出现。他预计在两年内,具身智能会迎来第一波场景突破的爆发期,例如在物流和食品加工领域。
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冷晓琨表示,机器人涉及硬件产业,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阶段,他认为至少需要3年 – 5年的时间。“随着产业化不断成熟,智能性不断成熟,不断地进入到场景。不太会突然爆发,可能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某一天,你回头看,会发现到处都是了。”
王仲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模态大模型目前仍处于相对早期阶段,实现广泛意义上的AGI可能还需要5年 – 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取决于本体能力、世界模型构建和数据等多方面因素。
“让人工智能理解人类的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做饭、洗碗等家务,距离实现这种程度的AGI还有很长距离。”王仲远说,在这个过程中,依赖于本体的能力、对世界模型构建的进展、不同落地场景中数据的积累等。多模态大模型和世界模型是实现真正AGI的必经之路。
本文围绕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面呈现了AI技术相关的热点话题。多位业内大咖认为今年可能是AI应用爆发元年,具身智能是重要发展方向,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同时探讨了具身智能与AGI的关系,指出实现广泛意义上的AGI尚需较长时间,依赖多方面因素的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