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翡翠原石的“赌石”生意展开,讲述了“赌石”这种交易方式的特点、投资风险,着重介绍了不法分子利用“赌石”实施诈骗的情况,以及一起关于“赌石”交易纠纷的案例,最后给出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在“赌石”交易中的相关建议。
在一些人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刀穷,一刀富,一刀披抹布”。不过,这句话说的可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而是翡翠的原石生意。这是一种特有的交易方式,由于原石料在未切割时,买家无法仅凭外观来判断石料的优劣。里面的玉石品质究竟如何,只有购买后切开才能见分晓。这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极高,因此也被称为“赌石”。
由于翡翠玉石价值高,“赌石”交易涉及金额较大,一些不法分子便盯上了这个“暴利”行业。小到直播间里售价千元的“福利原石”,大到交易市场上卖出千万价格的大料,背后都隐藏着极高的风险。
直播间里卖原石,数百名观众全是“托儿”
时下,“赌石”被一些不法分子搬进了网络直播间,有了各种形式的演变,套路更是层出不穷。他们会通过染色伪造玉石品质等手段,组织水军当“托儿”,利用直播“赌石”实施诈骗。
2024年3月中旬,湖南怀化的李女士来到派出所报案,声称自己在四个直播间中购买了十多万元的玉石,而卖家却突然消失了,李女士怀疑自己可能被骗了。据李女士介绍,她在手机上观看“赌石”直播,主播强调,当天购买的原石,第二天就能有商家来收购,还说“有一个人投资12万就赚了100多万”。而且直播间里有成百上千的观众热闹地讨论着,为了控制购买人数,主播还会通过“摇号”来决定哪个观众拥有购买资格。
接到报警后,怀化警方成立专案组,对李女士被骗资金走向以及聊天信息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赌石”直播间的诈骗套路大致分为以下3步:首先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一些所谓“玉石鉴定教学”的宣传视频,然后将有意向的人引流至第三方平台的直播间;第二步,主播通过各种话术进行诱导,直播间里大量网络水军进行气氛烘托;第三步,诱导参与“赌石”,通过二维码或银行卡转账等方式完成交易。
卖家未承诺、买家知风险,这种情况“切垮”不退
“赌石”有风险,难不成网上所有关于翡翠原石的直播都是诈骗吗?其实也不一定。来看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公布的一起案例。2024年4月,莫女士在某宝网站上的一家珠宝店铺直播间购买了一件翡翠原石产品,该店铺称当场切开,如果价格高于购买价,直播间现场高价回收。直播期间,莫女士一共下单7次,共支付了54700元。
付款后,该店铺工作人员通过微信,将原石拍照发给莫女士并反复说明“一旦切开或开窗,无论‘涨’‘垮’皆不能以任何理由退款”。在对方反复提示风险后,莫女士回复:“确认切割”。遗憾的是,莫女士所购买的原石切开后全都是没有价值的石头,该店铺直播间并未回收并将全部石头寄回给莫女士,并让她放平心态。
莫女士无法接受这一结果,申请退款54700元,经过多次协商沟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该店铺退款35000元并已支付完毕。莫女士认为,该店铺未尽到风险告知义务,在直播间夸大原石价值,诱导观众参与,属于欺诈行为,故将店家诉至法院,要求该店铺退还剩余款项1970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涉案证据可知,莫女士与该店铺之间的行为符合射幸合同的特征,即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包含不确定给付内容的风险性协议。本案中,该店铺每次交易均进行了相应的风险提示,莫女士付款后明确表示同意对原石进行切割,可见莫女士已经自愿承担相应的风险,接受了此交易模式。现未有证据证实该店铺有对原石品质作出保证或承诺,故不足以认定该店铺存在欺诈行为;且从双方沟通退款事宜可知,双方已就退款35000元达成一致意见,莫女士亦已收到退款35000元。综上,莫女士现要求该店铺退还剩余款项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
法官提醒,“赌石”是一种射幸行为,其行为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按照交易惯例,达成交易合意后,翡翠原石的涨跌风险由消费者自担,除非存在调包、假冒或其他欺诈情形。而直播间的“云赌石”由于无法直接感受原石性状,消费者会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经营者在直播间对于原石品相、窗口等的展示和描述,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
法官表示,在进行翡翠原石等特殊商品的大额交易时,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尽到比一般购物更高的注意义务,可通过录制屏幕的方式保留直播间商品介绍视频,要在充分了解商品信息的前提下,谨慎理性购买。经营者也应自觉诚信经营,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提示交易风险,告知交易规则,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本文介绍了翡翠“赌石”交易的特点与高风险性,揭露了网络直播间“赌石”诈骗的套路,还通过法院案例说明正常“赌石”交易中消费者应承担的风险。提醒消费者在“赌石”交易中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理性购买;同时也要求经营者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权益。
原创文章,作者:Sebasti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