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展开,介绍了睡眠的重要性,结合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阐述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睡眠时长、健康睡眠的保障与关键、睡眠障碍的表现、睡眠不良的危害以及促进良好睡眠的方法。
今日,我们迎来了世界睡眠日。睡眠,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帮助我们消除一天的疲劳,让精力得到快速恢复。良好的睡眠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认知能力和记忆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日,全国爱卫办发布了《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那么,什么样的睡眠才算是好睡眠呢?我们又该如何拥有高质量的睡眠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关于睡眠的要点。
01 不同年龄有“最佳睡眠时长”
你是否想过,自己每天究竟需要睡多久才合适呢?《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指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所需的睡眠时长存在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年龄段,个体之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0 – 3月龄的婴儿每天需要13 – 18小时的睡眠;
4 – 11月龄的婴儿则需要12 – 16小时;
1 – 2岁的幼儿需要11 – 14小时;
学龄前儿童建议保证10 – 13小时的睡眠;
中小学生需要8 – 10小时的睡眠来满足身体和学习的需求;
成年人通常需要7 – 8小时的睡眠;
老年人的睡眠时长一般在6 – 7小时。
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重要保障。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起居有常”的原则。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助于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
对于成年人来说,推荐晚上10 – 11点入睡,早晨6 – 7点起床;老年人则推荐晚上10 – 11点入睡,早晨5 – 6点起床。
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健康睡眠的关键所在。通常,良好的睡眠质量会有以下表现:
入睡时间能控制在30分钟以内(6岁以下儿童在20分钟以内);
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并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
醒来后会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也能高度集中。
如果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6岁以下超过20分钟)、睡眠中觉醒且醒后无法再次入睡、白天频繁打瞌睡犯困、夜间鼾声响亮伴有呼吸间歇、睡眠不规律、睡眠过程中出现梦游、遗尿等异常动作,这可能提示你患有睡眠障碍。此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睡眠不良指的是睡眠时长不足或过长、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规律紊乱。常见的表现有睡眠时间减少或延长、不能按时入睡、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频繁醒来、眠浅梦多、白天嗜睡等。
长期睡眠不良会带来诸多危害。它会导致反应迟钝,使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下降,进而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甚至会增加交通和生产安全风险;还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让人烦躁不安,严重的话会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此外,它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患病风险。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睡眠环境来支撑。
我们要养成规律的睡眠时间,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适度晒太阳。
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可根据个人习惯调节光线强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0℃ – 24℃、空气湿度在40% – 60%为宜,并且要经常开窗通风。
床垫最好相对坚实,避免过度松软塌陷,枕头的高度要适中,被褥要保持清洁干燥。
我们可以运用正念、放松训练、认知调整等心理疏导技巧,睡前洗个热水澡或泡泡脚,这些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同时,要避免熬夜、睡前饮酒喝茶,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
本文围绕世界睡眠日,详细介绍了睡眠的重要性、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睡眠时长、健康睡眠的标准、睡眠障碍的表现、睡眠不良的危害以及促进良好睡眠的方法,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来提高睡眠质量。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