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几位基层人物的故事,包括“报亭爷爷”蔡宗义、守护家乡安澜的张志红、“扶贫英雄”王新法和防汛殉职的“年轻干部”李东,展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3月21日这天,《新华每日电讯》“新华走笔”专栏登载了记者周楠所写的《一名记者眼中的“闪耀群星”》。
当编辑部询问我是否能写一篇关注基层大众的“新华走笔”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个短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通过14幅历史人物画像,呈现了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我希望借用这个题目,来讲讲我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普通人的故事。
“报亭爷爷”
12年前的一个下班途中,我看到长沙市一中的小报刊亭前围了很多人,出于好奇便跑过去一探究竟。只见报刊亭被康乃馨、白玫瑰、向日葵等鲜花环绕,人群神情肃穆。有的人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放置鲜花,有的人靠着墙认真地在卡片上书写着什么,还有的人焦急地向旁人打听情况,在问答之间,脸上的神情从疑惑逐渐变成了悲伤。
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是卖报老人蔡宗义突发疾病离世了。许多附近的学生、陪读家长、市民,甚至是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都自发赶来,悼念他们心中的“蔡爹”。
这位老人并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在卖报的14年里,他总是热情地招待前来报刊亭的孩子们,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他还自掏腰包鼓励孩子们阅读,对于遇到小困难的孩子,总是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他用自己的慈祥、乐观、幽默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那些少年,融化了他们叛逆期的冰霜,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孩子成长。
“报亭爷爷”的生命之火突然熄灭了,但却点燃了更多的烛光。一位泪眼婆娑的母亲对我说:“他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有爱,自己在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别人,帮助别人。”
守护家乡安澜的赤子
去年夏天,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溃堤的那个晚上,我坐在“第二道防线”钱团间堤上。夜半时分,人声渐渐安静下来,临时架设的电线杆下,光影摇曳不定,猎猎湖风裹挟着记忆呼啸而来。
2012年,我开始负责湖南水利方面的采访不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洞庭湖,我慕名拜访了华容县防汛办主任张志红。他对着一张洞庭湖区水系图和一张洞庭湖区水利工程图,向我讲述了湖南人“母亲湖”的前世今生。
从惊心动魄的1998年抗洪全过程,到某个水文站的水位记录、某段大堤的高程变化,各种数据他都了如指掌,仿佛整个洞庭湖区的水文脉络都刻在了他的心中。
张志红从乡镇水利站起步,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他深知自己在科班生众多的水利系统中存在短板。于是,多年来他不断研读,努力学习水利业务知识。为了更真切地了解湖南的水文情况,他还利用假期,骑着自行车环绕了洞庭湖,沿着湘资沅澧“四水”溯流而上到达了源头。而他所在的华容县,全县325公里的一线防洪大堤,他都用脚步一一丈量过。
在历次的水旱灾害中,他凭借专业本领和忘我作风,为一方水土的平安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年汛期,团西闸出现冒水险情,潜水员无法找出原因,他毫不犹豫地一个猛子扎进5米深的洪水中,上下往返20多个来回,终于找到了冒水点。
他在专业上的深厚造诣,让这位“小小的”县防办主任成为了洞庭湖区知名的防汛专家,还被湖南省防办邀请到长沙,给全省的市(州)、县(市、区)防办主任授课。
2016年华容新华垸发生溃口,他赶到现场指挥,镇定自若间,很快就拿出了“沉车裹头”的抢险堵口方案,也因此有了引发全国瞩目的“卡车敢死队”。
2017年汛期,在下了夜班回家的路上,他突发哮喘,猝然离世,年仅55岁。许多群众自发前往悼念,一些年轻人还主动搜集整理他的生前事迹。“没有什么比身边的榜样更让人震撼,我们要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在华容一场接一场的追思会上,人们怀念着这位用一生守护家乡的赤子。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水博弈的历史。千百年来,正是有像张志红这样的赤子,忘我地投入治水,舍身与水相搏。尽管他们个体渺小,却如同一块块浆砌石,筑起了坚固的大堤,守护着江河安澜。
“扶贫英雄”
2018年的寒冬,我和同事来到湘西北大山深处的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采访了解王新法的事迹。
2013年,王新法从石家庄公安局退休后,来到薛家村投身扶贫工作。此后的3年多时间里,他投入了毕生积蓄,带着村民披荆斩棘,开山修路,拓宽河道,架设桥梁,引来自来水。之后,他又引进高校的专家团队,在当地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茶叶商标,为乡亲们建立了“绿色银行”。
2017年2月,为了赶在春汛前建好村里的第六座桥,方便孩子们上学,这位退伍军人连日加班后,突发心梗,永远地长眠在了他眷恋的这片土地上。
谈到王新法的事迹,几乎每位受访村民的神情变化都如出一辙:先是沉浸在回忆亲人往事的温馨中,眼角泛起甜蜜的涟漪;继而崇敬之情如潮水般漫过脸庞,话语间满是对其品格的赞叹;最后被悲怆击中,泪水夺眶而出,仿佛要将对他早逝的哀痛倾泄殆尽。
他的扶贫事迹令人敬佩,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王新法在1988年被他抓获的盗窃犯罪嫌疑人诬陷,蒙冤入狱一年半并被“双开”。此后在为自己奔波申诉的20多年里,他多次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失学儿童完成学业,不曾因自己蒙冤就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2012年,王新法获得平反,恢复了工作和党籍。2013年7月,办完退休手续的第二天,他郑重地对老伴说,自己已经60岁了,再也耽搁不起了,得抓紧时间做点事。于是,就有了他跨越千里到薛家村扶贫的故事。
尽管遭遇过坎坷,他却用灵魂的光芒照亮了这个世界。或许,真正的人性之光,如同刺破长夜的星辰,是文明长河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防汛殉职的“年轻干部”
去年7月,听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毛田镇一位年轻干部牺牲在防汛一线,我和同事来到这个山区小镇进行采访。
从被救者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出生于1994年的李东,作为联村干部,因为放心不下两位不愿转移的老人,选择在暴雨来临前,再次上门劝说,最终成功说服两位老人转移。然而,在随后的巡险路上,他们遭遇了山洪。危急时刻,他奋力帮助同车的两名年轻同事脱险,自己却错过逃生时机,不幸离世。
在更多人的含泪讲述中,这位年轻人如宝藏般珍贵的优秀品格被一一展现出来:
他工作踏实敬业,尽管在毛田镇工作仅4年,却先后担任组织干事、劳动站站长和应急办主任,专门“啃”基层工作的“硬骨头”,连续3年获得县政府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他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山里留守老人多,他经常走路进村为群众办理社保、医保报销等手续。有老人住得偏远,腿脚不便,需要去镇上办事时,李东会找同事借车,并上门把老人从家里背到村口坐车。
鲜为人知的是,他的家庭负担非常重,父亲多年前遭遇车祸后高位截瘫,母亲边照顾边打零工,李东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家庭大梁。
他在命运的缝隙中播撒花种,在生活的荆棘里绽放光芒。这个阳光大男孩绝口不提自己的难处,展现出来的永远是友爱、大方、阳光、乐观。他用历经苦难却依然向善的赤诚,成为了照亮他人的一束束光。
星光点点,虽然不如皓月那般耀眼,但却以千万微光织就星河,编织着文明的天幕。蔡宗义、张志红、王新法、李东……他们不曾站在历史的聚光灯下,却在街角、堤岸、深山,用生命的热度抚平了世间的褶皱。
本文通过讲述“报亭爷爷”蔡宗义、守护家乡安澜的张志红、“扶贫英雄”王新法和防汛殉职的“年轻干部”李东等基层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无私奉献和伟大精神。这些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与责任,他们虽个体渺小,但却如闪耀的群星,汇聚成照亮社会的强大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文明的希望。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