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短剧《家里家外》展开,介绍了该剧的上线情况和热度,分析了其作为四川方言短剧的独特之处,包括对“方言类型剧”的传承与创新,以及该剧所具有的多重魅力和导演的创作野心,最后提到该剧对业界“短剧观”的改变。
3月14日,一部独具特色的短剧《家里家外》在红果短剧平台实现独家免费首发上线。上线后,其热度如同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话题#川话短剧家里家外上线#、#川话短剧家里家外开播#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登上抖音热榜。具体来看,上线仅12小时,全网话题量就突破了1亿;上线24小时,全网话题量更是突破3亿;在48小时内,话题量直接破5亿,红果热度接近7000万。如此惊人的数据,引发了全网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这部备受瞩目的短剧全程采用四川方言进行演绎,并且巧妙地以成都为故事背景,为观众讲述了发生在1980年代一个重组家庭的故事。
在微短剧的广阔宇宙中,对于“方言”的运用,不同团队此前早已经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不过,总体来说,就像长剧的主流趋势一样,微短剧里的“方言”通常只是点到即止、精准克制地使用,更多是为了实现“人物塑造”“情节推动”“玩梗抖包袱”等具体目的。然而,最近热播的短剧《家里家外》却与众不同,它是标准的“方言剧”。有媒体将其称作首部四川方言短剧,这足以彰显它在短剧领域“开先河”的江湖地位。
实际上,爆款短剧《家里家外》与其说是“开创”,倒不如说是“复旧”。这既体现在年代剧里那种标配的“做旧如旧”风格上,也是对式微的“方言类型剧”的一种致敬与打捞。要知道,川渝地区本身就拥有着久远的“方言拍剧”传统。就拿《幸福耙耳朵》来说,它也曾风靡一时,成为了一代人的珍贵记忆。在地方情景喜剧的版图中,大体有两大“山脉”,东北话是其中一脉,而四川话无疑可以说是另一脉。当然,《家里家外》并非简单地继承川渝喜剧的遗产,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更为深刻的创作之路。
《家里家外》的神奇魅力体现在它具有多重的、复合的面向。其中,有着那些让观众似曾相识、心领神会的“经典元素”。例如,女主“火辣川妹”的性格,男主“耙耳朵”的处境等。这些元素看似有些脸谱化,但却并不会让人反感,反而给人一种踏实的可爱感。除此之外,本片更令人着迷的特质或许还在于它的“野心”。就此,导演毫不“低调”,直言想通过这部片子“窥见1980年代人的精神面貌,也希望呈现出温情感人的内容”,并且强调“微短剧不止于爽感,我们希望做一部温暖的微短剧”。
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毕竟,年代剧往往容易出现违和感,而“温情系”作品又常常陷入矫情的陷阱。如果没有真本事,还真不敢轻易尝试。令人惊喜的是,导演杨科南“玩得很好”。这种出色首先体现在“制作精良”上。剧本摒弃了抽象的脑洞,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来的隽永故事;场景高度还原,没有让人出戏的穿帮镜头;而最具特色的“方言台词”,更是兼顾了地道与活脱,与整体的叙事极其贴合,总之就是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舒适”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爆火的《家里家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业界的“短剧观”,让人们从最初认为“短剧很好拍”,到意识到“短剧很难拍”,再到重新认识到“短剧不难拍”。
本文介绍了短剧《家里家外》上线后的超高热度,剖析其作为首部四川方言短剧的独特定位,指出它是对“方言类型剧”的复旧与创新。该剧凭借经典元素和导演的创作野心展现出多重魅力,制作精良,改变了业界对短剧的看法,为微短剧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melissa,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