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与济宁市人社局联合实施的“周四‘职’通车就业大巴”项目,阐述了该项目取得的显著成效、带来的三个维度转变以及学校下一步的深化举措。
济宁学院携手济宁市人社局共同推进了一项极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就业促进项目——“周四‘职’通车就业大巴”。在过去的 2024 年里,这一项目成果丰硕。就业大巴累计发车达到了 43 次之多,积极组织了 2000 余名师生前往济宁市各县市区,实地走访了百余家重点企业。通过这样的实地考察和交流,学生们对企业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就业选择也更加明确。数据显示,该项目使得留济就业人数较以往提升了 7.43%,有力地推动了本地人才的留存和发展。
“就业大巴”的顺利运行,给济宁学院的就业工作带来了三个维度的重要转变。其一,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校企两方互动”升级为“政校企三方协同”。在这个新模式中,人社部门充分发挥了纽带作用,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加强了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就业工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其二,招聘工作方式发生了变革,从单纯的“请进来”企业招聘,转变为“请进来 + 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招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毕业生能够“沉浸式”体验未来的工作场景,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增强了他们对工作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其三,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从“等待观望”转变为“主动就业”。通过实地走访企业,毕业生们改变了对企业的传统认知,不再被动等待机会,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岗位,就业意愿明显增强。
展望未来,学校已经规划好了进一步深化就业工作的三方面举措。首先,强化平台效能。学校计划增加每周就业大巴的发车频次,不仅局限于济宁市内,还将范围延伸至周边城市。同时,吸引低年级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其次,优化数智赋能。依托学校的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和“圣城扬帆”服务平台,开发智能就业服务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最后,深化产教融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探索定制化企业冠名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济宁学院与济宁市人社局联合实施的“周四‘职’通车就业大巴”项目,该项目在 2024 年成效显著,带来了就业工作模式、招聘方式和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学校还规划了强化平台效能、优化数智赋能、深化产教融合等下一步举措,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推动学校就业工作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Kenned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