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发作性睡病患者:用科学与关爱驱散误解阴霾

发作性睡病展开,介绍了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真实生活状况、疾病特点、诊断方式、治疗方法等内容,强调了患者面临的病痛和社会误解,呼吁公众以科学视角看待这一群体。

在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上一秒他们还在正常地说话、走路、吃饭,下一秒却毫无征兆地突然陷入沉睡。当他们情绪激动时,全身会瘫软无力,这种情况甚至还会被他人误认为是在“装病”。这可不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而是发作性睡病患者每天都要经历的真实日常。

3月21日,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神经内科的张雯丽医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核心问题是睡眠 – 觉醒周期出现了紊乱。对于患者来说,“秒睡”就像是身体下达的强制指令,他们不仅要与病痛作斗争,还要忍受来自社会的误解和偏见。

“你就是懒”“站着都能睡,太夸张了”……类似这样的误解话语,让许多发作性睡病患者陷入了自责和孤立的状态。实际上,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睡眠需求和他们自身的意志力并没有关系,这是神经系统出现异常反应所导致的。张雯丽医生着重强调:“这不是性格上的缺陷,而是大脑中调控觉醒和睡眠的系统出现了异常。”她还介绍到,在中国,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发病高峰年龄普遍在10岁以下,而且男性患者的比例大约是女性患者的两倍。

张雯丽医生解释说,发作性睡病有几个核心典型症状,包括日间过度嗜睡、猝倒发作、睡眠幻觉与麻痹以及夜间睡眠碎片化。患者常常还会合并出现肥胖、性早熟、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即便夜间睡眠很充足,患者在白天还是会频繁地陷入无法抗拒的短暂睡眠中;当他们情绪激动时,肌肉会突然失去控制,症状轻的可能只是眼睑下垂,严重的则会全身瘫软;在夜间睡眠时,患者会频繁觉醒,导致睡眠质量大幅下降。

张雯丽医生分享了一个病例。16岁的朱强(化名)已经在“困意”中挣扎了6年之久。他白天频繁入睡,情绪波动时肢体发软,夜间还会频繁惊醒,并且伴有“鬼压床”般的麻痹感。这些症状使得他的学习成绩下滑,体重急剧增加,甚至还会出现意识不清、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近日,通过多导睡眠监测和多次小睡测试,他被确诊为“发作性睡病”。

张雯丽医生告诉记者,确诊发作性睡病需要多维度的证据来支撑。除了多导睡眠监测(主要记录夜间睡眠脑电、呼吸、肢体动作等指标)和多次小睡潜伏期测试(用于评估日间入睡速度和睡眠结构)之外,脑脊液中下丘脑分泌素、食欲素水平检测、HLA基因筛查以及脑影像学检查都是非常关键的诊断手段。

那么,发作性睡病患者该如何进行治疗呢?张雯丽医生表示:“目前,发作性睡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但是通过规范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需要进行终生管理。

张雯丽医生提醒,患者需要终身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高危活动。同时,社会支持也非常关键。“家人的理解、学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能够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专家呼吁,公众应该以科学的视角来看待发作性睡病患者群体。学校可以为患者提供弹性的作息安排,企业要避免将他们安排到高危岗位上,医疗机构则需要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以助力实现早诊早治。

本文详细介绍了发作性睡病患者的生活困境、疾病特点、诊断方式、治疗方法等内容,强调了患者面临的身体和社会双重压力,呼吁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社会各方给予发作性睡病患者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219.html

(0)
StevStev
上一篇 2025年3月23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