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兰智斌从年少时筑路梦想的萌芽,到在国内积累丰富经验,再到走出国门前往非洲参与修路项目的历程。他克服了诸多困难,不仅帮助非洲国家解决了修路难题,还培养了当地人才,促进了当地发展,获得了相关荣誉。
在3月21日,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金华,去认识一位心怀梦想且付诸行动的“90后”小伙。他,就是浙江八咏建设集团国际分公司工程部经理兰智斌,此刻他正投身于埃塞俄比亚如火如荼的公路施工项目中。
“埃塞俄比亚的公路施工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多管理工作需要在晚上处理,早点忙完当地民众就能早点使用。”兰智斌近期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他携手团队在非洲的大地上,为当地的交通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兰智斌感慨道:“12年前,我在金华开启建桥修路的梦想,如今能走出国门帮助非洲国家,我很自豪。”这份自豪的背后,是他多年来对筑路事业的执着与追求。
兰智斌毕业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他选择从事这个行业,源于年少时就已种下的梦想种子。
他回忆起中学时光:“我还在老家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村里墙上看到‘要致富,先修路’的宣传标语,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筑路梦想。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当时上学的路满是砂石与泥土,每周我要骑着自行车来回颠簸两次。我就在想,要让每一条出村的路都不再颠簸。”
高考填报志愿时,兰智斌毫不犹豫地填报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大学期间,他对待专业学习一丝不苟,连续5个学期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修路先修路基。”兰智斌坦言,修路不仅需要情怀,更要具备扎实的技能,只有路基稳固,“奔跑”在路面上的车辆才能行稳致远。
实习期间,兰智斌每天紧紧跟在师傅身后做测量工作,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了很多测量放样的知识。他从最基础的学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索、看视频,再到现场对比……慢慢地,他逐渐掌握了各种施工原理和技术要点。
2015年3月,在330国道永康段改建工程最大隧道项目中,兰智斌承担隧道相关的技术资料及变更等多项管理任务,凭借出色的表现,而后被破格提拔为隧道工区副主任兼隧道技术负责人。2016年底,年仅24岁的他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技术负责人。2020年,兰智斌开始负责海外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
埃塞俄比亚拉宁项目现场。受访者供图
“金华是对非合作的开放高地,我负责海外项目后,继续将目光看向非洲,希望能将修路经验带过去,帮助非洲建设发展。”2020年9月,兰智斌负责了首个非洲项目——埃塞俄比亚拉宁项目。然而,困难远比他想象的要多,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简陋的生活条件、快节奏的工地生活、项目部的封闭式管理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都考验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项目20公里范围内找不到合适的路基填料。”兰智斌说。面对这一难题,他没有退缩,和团队巧妙运用中国复合土工膜技术,成功解决了埃塞俄比亚西部地区黑棉土不能作为路基填料的问题。
“我们在埃塞俄比亚修路的时候,还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施工最高峰时雇佣的当地人超过2000人次,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公路建设和管理人才。”兰智斌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如此,他还携手团队成员在当地甘贝拉州巴罗河上架起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梁,结束了两岸只能靠独木舟往来的困境。
2021年9月,兰智斌带领的团队获得了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州政府颁发的荣誉表彰证书,同时该项目也获评金华市贸促会颁发的“婺非合作十佳案例”奖。
近年来,兰智斌还承担了肯尼亚、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部分修路项目。“能尽自己所能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建设,我很满足,希望非洲越来越好。”他真诚地说道。
“90后”小伙兰智斌怀揣筑路梦想,从国内积累经验到走出国门为非洲国家修路的故事。他在非洲项目中克服重重困难,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当地提供就业、培养人才,促进了当地发展,获得了相关荣誉,展现了中国青年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
原创文章,作者:Zachar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