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苏州开展的“换位跑一次”行动展开,讲述相城经开区机关干部体验新就业群体岗位的情况,分析该行动获得好评的原因、带来的效果以及应避免的问题,最后表达对这一行动常态化的期待。
▲资料图:苏州部分干部跑去送外卖跑网约车引发社会关注。图/IC photo
“干部送外卖跑滴滴”,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独特的体验呢?
苏州相城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张亥秋,将自己的心得都写进了由“外卖日记”梳理总结而成的调研报告里。而相城经开区党群办宣传文化科副科长王铭科,也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了“原来的服务驿站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部分配套服务也还没有跟上”这样的感慨之中。
据《南方周末》报道,从今年1月起,苏州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部署开展了“换位跑一次”行动。相城经开区更是安排了包括张亥秋、王铭科在内的7名机关干部,让他们脱产两周,全流程沉浸式地去体验网约车司机、快递配送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岗位。
这可不是那种“网来网去”的虚拟调研,也不是“打卡式调研”走过场。这些干部们脱下了制服,穿上了工装,真真切切地去体验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群体的生存境遇。不得不说,发动干部参与的“换位跑一次”行动来得非常贴近地面,接地气。从舆论反馈来看,公众对这样“脚底沾泥”的调研方式毫不吝啬地给予了好评。
公众不吝好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局长送外卖,科长跑滴滴”这种方式可以校准政策制定的“民生坐标轴”;另一方面,这类调研方式背后体现出了从“管理者思维”向“服务者视角”的重大转变。
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涉及民生的政策制定,本来就需要充分了解民情、广泛听取民意。就拿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来说,如今包括开网约车、送外卖在内的新型灵活就业方式,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蓄水池。然而,由于其形态较“新”,如何增强权益保障的针对性,给予新就业群体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关怀,就需要真正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早在4年前,就有北京人社局干部体验送外卖后,感慨“这个钱太不好挣了”,引发了媒体的广泛聚焦。如今,苏州部分干部跑去送外卖跑网约车,同样采用了这种切身体验的方式。身为机关干部的张亥秋在体验了送外卖的全过程后,深刻了解到了外卖骑手“高峰期上厕所要掐表”“老小区单元门难寻”等现实痛点。这些鲜活的认知,很可能是仅从报表中无法获得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换位体验能够帮助决策者更真切地了解民生难题;从治理逻辑来看,换位体验还对应着治理理念的进阶。当“局长外卖员”也因为担心订单超时心里“紧张得要死”,当那些审批人员也能化身企业办事员在审批窗口的排队等候中感知流程梗阻时,他们自然会生出更多的共情心与同理心。
而以共情心与同理心为基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通常会比坐在空调房里拍脑袋决策更贴近民心。干部只有能感新就业群体之所感、痛他们之所痛,才能为政策与现实的“温差”提供校准参数。
当然,换位体验也要避免沦为新形式主义。这就需要建立问题台账动态清零的反馈闭环化机制。当切身体验后面连着的是“问题发现 – 即时反馈 – 及时整改”机制时,才能切实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服务提质增效,避免“体验一过,问题重现”。
归根结底,换位的目的是为了让公共服务不缺位、让政策落实更到位。接下来,我们期待“局长送外卖,科长跑滴滴”式的换位体验能够从零星个案变成常态景象,也期待更多地方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全链条,认真检视公共服务质量,让那些民生堵点卡点问题得到加速解决,让政策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本文介绍了苏州“换位跑一次”行动中干部体验新就业岗位的情况,阐述了该行动获好评的原因、带来的效果及避免形式主义的方法,强调换位是为让公共服务和政策落实更到位,表达了对该行动常态化的期待。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