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在日本身处新环境难以开口求助这一现象展开探讨,结合相关论文和教授观点,分析了日本人同情心较低、共感性不高的原因,以及这种文化特质对社会和个人求助的影响。
日本《朝日新闻》于3月22日刊发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文章的原题是:“我无法说出‘帮帮我’,是因为不够有同情心吗?”
在日本,学生时代的春天总是充满着升学和班级调整的变化,而当人们步入社会后,春天的到来往往又伴随着职位的调动。对于很多人来说,与其说是期待春天的来临,倒不如说内心更多的是不安。当身处一个陌生的新环境时,即便遇到了困难,也很难鼓起勇气开口向他人求助。一直以来,我都单纯地认为这只是自己性格的原因。
然而,直到我读到由日本一桥大学讲师郑少凤和名古屋大学教授石井敬子撰写的一篇论文,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该论文指出,和美国人相比,日本人对于遇到困难的人,同情心明显较低,不太会觉得对方可怜。而且,那些同情心较低的人,往往更难以开口寻求帮助。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难道我之所以难以求助,是因为自己的同情心不够强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拜访了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石井敬子教授,她的一番话着实让我大为震惊。教授表示,那些富有同情心,并且对他人施以援手抱有较高期待的人,更容易开口寻求帮助。在针对日本人和美国人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在同情心方面,还是对他人帮助自己的期待值上,日本人都比美国人要低。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会同情心较低呢?石井敬子教授解释道,日本人倾向于认为:“你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你偏离了社会规范。”也就是说,日本人更容易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去看待他人的困境。但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日本是一个重视人与人和谐关系的国家,按道理来说应该更关心他人的处境才对。对此,石井敬子教授指出:“日本人确实很在意他人的目光,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在别人眼中如何’,而非‘别人现在是什么感受’。”
教授还提到:“曾有研究表明,相比日本这样的集体主义社会,美国这种个人主义社会的共感性更高。”这里所说的共感性,指的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的感受。在个人利益优先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里,人们更容易期待互惠互助,他们会觉得“如果我帮了别人,当我有困难时,对方也会帮助我”。而在日本,维持集体主义的前提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在日本社会中,说“帮帮我”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而且,在一个“大家都在忍耐”的环境里,一个人独自喊出“我撑不住了”,很可能会被视为自作自受。
如今,日本社会正朝着个人主义方向发展,但如果文化中低共感性、难以求助的特质依旧没有改变,那么这个国家恐怕会变得更加难以生存。不过,石井敬子教授也提到,只要人们回忆起曾帮助别人或被人帮助的经历,就会更容易开口求助。她认为:“日本人并不是天生缺乏共感性,只是需要一点推力。”
本文通过探讨日本社会中人们难以开口求助的现象,分析了日本人同情心低、共感性不高的文化原因。揭示了日本集体主义文化中“不给别人添麻烦”观念以及对他人困境的因果报应看法,导致人们在求助和助人方面存在障碍。虽然日本社会向个人主义发展,但低共感性文化若不改变会带来生存难题,不过回忆互助经历可成为改善求助困境的推力。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