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一起尘封 20 余载的命案积案,从案发时警方的勘查与证据收集,到多年来民警们坚持不懈的追查,最终借助科技进步和不懈努力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的过程。
“电视剧《我是刑警》我看了,我也知道肯定会有这一天……”今年 2 月 20 日,当民警为犯罪嫌疑人李某戴上手铐时,这起历经 20 余载仍未侦破的命案积案,终于成功告破。
目前,两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抢劫罪、故意杀人罪,已被警方依法予以刑事拘留。
回溯到 2003 年 12 月 5 日凌晨,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东陵分局汪家乡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报警内容是经营手机店的于某被人杀害,而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后潜逃。
时任东陵分局刑警大队侦查员、现任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新型犯罪研究中心负责人王胜强当即下达指令:“务必保护好现场,避免证据受损,立即通知技术科前来勘查。”原东陵分局法医、现沈阳市公安局浑南分局法医那红旭回忆道:“这起案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时候我刚上班一个半月。”
那红旭还说道:“我们对案发现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勘查,提取并保留了大量关键物证,像地上的烟头、窗帘和枕套上的每一块血渍都没放过。经分析研判,我们确定犯罪嫌疑人有 2 名。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确定不了犯罪嫌疑人身份。于是我把现场所有的证据都收集保存好,我始终相信命案必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原东陵区、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沈阳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棋盘山开发区合并组成浑南区,这起案件也随之被移交至浑南分局。
多年来,寻访、摸排、比对、分析、再寻访……这起悬而未决的命案就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浑南分局民警的心头。王胜强感慨地说:“案件发生后,被害人母亲每年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问我人抓到没有,我这心里就始终扎着一根尖刺,满是压力和愧疚。”
浑南分局刑警大队重案三中队队长鲁凯华表示:“这一摞泛黄的案卷始终保存在刑侦大队的档案室,我们无数次翻阅这本案卷,一批批刑警从未放弃对此案的追查。每年都会将案件重新梳理,还会邀请专家对证据材料进行分析,期待能有新的突破。”
时光匆匆,那红旭也从大家口中的“小那”变成了“那哥”。他说:“每一份检材都十分珍贵,用一点就少一点,所以每一次的检验我们都很用心。”
2024 年 7 月,在沈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局的大力支持下,浑南分局将当年提取保存的物证送往公安部技术部门进行再检验。那红旭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破案效率也大幅提升。”警方将新侦查手段和传统侦查经验相结合,不断深入研判排查、仔细筛查比对,远在国外的郑某和黑龙江省的魏某进入了警方的视野。
得知这个消息,大家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兴奋。然而,经过对魏某身份的深入了解,大家惊讶地发现其已年逾七旬且从未踏足沈阳,这一消息让所有人一瞬间掉进了冰窟。
鲁凯华坚定地说:“接着查!就算是查否了,也是消除了一种可能。”紧接着,办案民警兵分两路,一组对犯罪嫌疑人郑某进行调查,另一组围绕魏某进行再度细致排查。通过大量走访,民警获悉一条重大线索:早年间,魏某离异后,将儿子过继给了他人,孩子的名字也被改为李某。之后,李某辗转来到沈阳生活并长期在外工作,无固定居所且年龄也与郑某相仿,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今年 1 月 29 日,郑某购买了从国外回到沈阳的机票,民警立即展开行动,将其抓捕归案。但此时的郑某仍心存侥幸,认为已时隔多年,警方也拿他无可奈何,拒不供认当年的犯罪行为。
另一组民警通过大量的分析研判,掌握了犯罪嫌疑人李某的藏匿地点。2 月 20 日,民警在一轮胎厂内将李某抓获。
面对强有力的证据,民警很快攻破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郑某、李某二人如实供认了犯罪事实:“于某是开手机店的,我们当时就想抢点钱,没想到遭到了激烈反抗,我俩就动手了……”
犯罪嫌疑人李某看着当年作案时手上留下的伤疤,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说道:“以后再也不用过担惊受怕的日子了!”目前,2 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沈阳一起尘封 20 余载的命案积案的侦破过程。从案发时警方积极勘查收集证据,到多年来民警们始终不放弃追查,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借助科技进步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这不仅彰显了警方维护正义、打击犯罪的决心和能力,也让正义在历经漫长时间后得以伸张。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7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