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普通门诊此前存在的“叫号机成摆设、患者排队站立时间长”问题展开。记者实地走访了解电子叫号是否重启以及就医环境是否改善的情况,同时探讨了医院叫号系统及就医环境优化应考虑差异化需求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普通门诊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状况。“有叫号机却不使用,患者每次去开药都只能站着排长队,不少老年人都说吃不消。”这一现象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个问题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大家都在期待着能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不久前,院方针对此问题做出了回应。原来,叫号机停用是因为隐私问题。不过院方也展现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他们表示将恢复电子叫号,并且同步优化精神科的就医环境。那么如今,电子叫号是否真的重启了?就医环境是否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呢?3月24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南京脑科医院门诊进行了实地走访。
3月24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了位于广州路的南京脑科医院。当走进门诊二楼的精神科普通门诊号诊区时,只见患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然而与此前被报道的大排长龙景象相比,这里的就诊秩序显得有条不紊,仿佛一幅和谐有序的就医画卷。
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脑科医院精神科普通门诊一共有13间诊室。在当日上午,1、3、4、5、6诊室负责接诊精神科普通号,12、13诊室则接诊老年精神科普通门诊号(老年精神科主要接诊65岁以上的患者),而其他诊室均未开诊。在这些诊室中,除了1号诊室是为普通号初诊患者就诊外,其余的3、4、5、6诊室都是为复诊号患者就诊。不过在复诊患者诊室门口,偶尔还是会排起队。
诊区的护士非常贴心,她们不时地指引着前来候诊的患者。“挂号费56元的是初诊,在1号诊室门口坐着等叫号。挂号费12元的是老病人只开药,不用报到”,护士们温柔的声音就像一盏明灯,为患者们指引着就医的方向。
此前有报道称,由于候诊区域面积较小,座椅也只有寥寥几个,导致患者每次去开药都只能站着排长队。但记者在现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目前诊区的座椅并不少。仅在1号诊室附近就有23个候诊座椅,而且在记者走访的1个多小时中,始终都可以找到空位,这无疑给患者们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候诊体验。
患者们最关心的叫号问题是否有了改善呢?在诊区里,不难发现目前电子叫号系统已经重新启用。“请XX号(就诊序号)XXX(患者姓名)到X诊室就诊”的叫号声时不时地响起,仿佛是一首和谐的就医乐章。而且电子显示屏上,会为患者姓名部分打码,将患者姓名隐去一个字用“*”代替,这样既保证了叫号的正常进行,又很好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据悉,该院精神科普通门诊在2022年其实就已经执行电子叫号了。但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电子叫号遭到了投诉,医院只好暂时取消了。院方表示,相关改善精神科就医环境的配套措施仍在研究推进,届时会进行更多的完善,让患者们能享受到更好的就医服务。
【多说一句】差异化需求下,优化就医不该“一刀切”
当前,在大多数医院里,采用电子显示屏加语音提示的叫号方式来提醒候诊患者就医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做法。这本身是医疗服务的一种创新方式,在患者众多的情况下,电子叫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它就像一个高效的指挥家,让医院的就诊秩序更加井然有序。
然而,更新医院叫号系统,改善就医环境的时候,不可忽视其中的差异化保护。对于部分特殊科室(如性病、皮肤病、计划生育科室),院方应该多动动脑筋,提供不同的叫号方式。例如,可以采取号码叫号或者部分信息代替全名的方式进行叫号。同时,医院还应加强对叫号系统的技术保障,尤其是对于特殊科室,要采取加密、模糊显示等措施,防止患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就像给患者的隐私加上一把坚固的锁。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是单纯的“两分法”。无论是叫号、不叫号,抑或对默认的叫号方式进行变更,其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就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让医院真正成为患者们信赖的健康港湾。
本文通过记者对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普通门诊的走访,展示了该门诊在叫号和就医环境方面的改善情况。此前因隐私问题停用的叫号系统已重新启用,且采用打码方式保护患者隐私,候诊座椅也增多。同时强调了医院在优化就医环境时应考虑不同科室和患者的差异化需求,以满足患者权益,提升医院形象和公信力。
原创文章,作者:Stev,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