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从长安盛宴到岭南悲歌,王勃:才情惊艳却命运多舛的一生

文章以王勃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他年少成名、在长安参与上巳浮江宴等繁华场景,到因一篇檄文丢官,经历种种波折,最终写下《滕王阁序》后英年早逝,展现了他绚烂才情与坎坷命运的交织。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这千古名句出自《滕王阁序》,它仿佛一声叹息,诉说着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无常。“唉!名胜难以长存,盛宴也难得再相逢。想当年兰亭宴饮的盛况已成了过往,西晋时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了废墟。”当王勃坐在滕王阁上,或许他的思绪早已飘远,怀念着那些曾经邂逅过的繁华与盛宴。而其中,每年三月初三日长安城内的上巳浮江宴,大概是令他最为记忆犹新的。

王勃,这位隋朝大儒王通的孙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年仅六岁,便能挥洒笔墨,写出精彩的文章。谁能想到,身为太原王氏的天之骄子,他竟会跟着长安郎中曹元学医。然而,年轻气盛的他并不踏实于学医之事,常常对时下流传的诗歌风格表达不满,直言现在人作的诗皆空洞无物。他的这份勇气,让大伙儿纷纷佩服,而他也因此在长安声名远扬。

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巡察关内(潼关以西的王畿附近),王勃抓住机会,上书自荐。刘相公见到他的才华,直呼他为神童,并向天子举荐了他。后来,唐高宗李治召见王勃,当面考察他的学识。王勃旁征博引,尽显博学多才,天子对这个孩子分外赏识。据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记载:“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就这样,王勃踏上了仕途,获得了“朝散郎”的官职。这虽是个从七品上的散官,并不负责具体事务,但对于年仅十六岁、未到弱冠之年的他来说,已足以彰显其身份。沛王李贤比王勃还小几岁,听闻他的才学后十分仰慕,便邀请他来到王府侍读。

坊间有个传闻,说王勃年纪轻轻就能写出那样好的文章,是因为有个诀窍——“饮墨”。传说他写文章前,并不细细思考,而是研墨数升酣饮,饮够了便蒙头大睡,睡醒后提笔做文,自如挥洒,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王勃听后,只能无言苦笑,“饮墨”自然是讹传,这世上哪儿有喜欢饮墨之人。不过,他写文章前的确爱酣饮,只不过饮的是酒。他的叔祖王绩便是一位大“酒仙”,可惜王勃出生时,这位性格古怪的叔祖已经去世了。王勃虽不像叔祖那样精研过酒中的学问,但写文章前喝点儿酒确实有助于激发他的才情。王勃喜爱节日,因为节日里不仅能参加各种宴会,还能品尝到美酒。像五月五的菖蒲酒,九月九的桂花酒,还有新年时的椒柏酒,他在《守岁序》中写道:“柏叶为铭,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颂,先开献岁之词。”

过了元日与上元节,二月初一的中和节便接踵而至,人们会用青囊装着五谷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之后,便是令人期待的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又叫女儿节。每到这天,人们会为自家已经许嫁的女儿举行“笄礼”,阿耶阿娘会温柔地告诉女儿们,从今天起,你们就长大啦。而这天的长安城街巷却比往日冷清了不少,因为人们都纷纷前往曲江踏青赏春。曲江,又叫“芙蓉园”,本是天然池沼,因其蜿蜒曲折,故而得名“曲江”。前隋营建大兴城时,曲江池被扩入长安东南角。三月的曲江,风光旖旎,花香四溢,烟波明媚,到处都能听到鸟儿欢快的吟唱之声。长安人家都穿着崭新的衣裳,汇集在曲江之畔。人们临水祓禊(fúxì),将兰草香芷撒入水中,并以此濯洗沐浴,希望祓除不祥之气,随后折柳编织成柳圈,据说戴在身上能够祛除虿毒。

深闺中的女子,甚至宫闱内的宫娥,也可以在这天穿上靓丽的衣裳,来到曲江赏花祈福,说不定还能遇上一位如意郎君呢。富家女子不仅身着罗衣,还喜欢佩戴名贵的花卉,并以花卉互斗嬉戏取乐,人们将其称为“斗花”。而比斗花更令王勃企盼的,是那声势浩大的彩船竞渡。竞渡还没开始,江边便早已挤满了前来观战的人们,大家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每一艘龙舟的竿头上,都飘扬着斑斓的彩带。伴随着三声鼓响,龙舟如流星般从水中跃出,岸上的人们开始热情地欢呼呐喊。健儿们紧盯前方,破浪前行,舟上助威的鼓声大作,如同雷鸣。人们的心绪也随着龙舟的来去而起伏着,就好比那荡漾的碧波。

按惯例,上巳节时官员们也休假一日,文人骚客们在曲江禊饮赋诗。富贵人家在水边搭起帷幔,竖起屏风,终日饮宴。上巳节与寒食节相近,习俗也相似,可按照风俗,寒食节得吃冷食,上巳节就没这些讲究。人们将杯子放置于细水上游,任其随波流下,停于某处,便由该处的人取而饮之,这便是“曲水流觞”。此外,人们将枣子或煮好的鸡卵投入水中,枣子和鸡卵漂至何处,便任由人们拾起食之,是为“曲水浮绛枣”“曲水浮素卵”。天子在这天也会来到曲江与民同庆,他有时带着妃子登上阁楼,俯瞰曲江美景,有时也登上池中的彩舟,率着大臣们泛舟池上,并享用着御厨烹制的美味佳肴。其他各级官员则分散在池边的亭台楼阁中宴饮赏景。

王勃格外喜欢曲江三月的人间烟火,尤其喜欢跟随着王爷们坐在画舫中,享受着美酒佳肴,品赏着轻歌曼舞。设于曲江画舫上的宴席,有个好听的名头——“浮江宴”。阳春三月,正是吃荠菜的好时节,餐盘里往往会出现荠菜的身影,吃得最多的肉食是羊肉,诸王喜欢直接用佩刀割取熟羊肉食用。羊肉有许多吃法,比如“生羊脍”,还有用细羊肉熬制的“细供没忽羊羹”,专门用羊皮制作的“拖刀羊皮雅脍”、露浆山子羊蒸等,还有用羊肉、羊肠、羊内脏缠豆苗制作而成“格食”。鸡肉吃法亦很别致,如“剔缕鸡”是将鸡肉剔骨后切丝制作而成的。用牛羊的奶脂配上鸡血制成冷盘,便是“红罗丁”。此外,还有用羊奶和鱼制作的“乳酿鱼”;用鸡卵或鸭卵以及甲鱼烹制的“遍地锦装鳖”等。主食除了碎金饭,还有汤饼,上面点缀着香菜,还有个好听的名字——“汤装浮萍面”,羹类有鱼羹、香翠鹑羹、折箸羹,小吃有用油烹炸成象牙状的“象牙?”、用红色绫罗包裹的“朱衣餤”、做成紫色龙形的“紫龙糕”,还有滑饼、千金碎香饼子、花折鹅糕、云头对炉饼、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杨花泛汤糁饼等,令人目不暇接。桌上还摆着蒜、醋、姜、椒等各式蘸料,对了,还有芥末粉。王勃和雅士们在宴席上吟诗作赋,歌咏良辰美景,他曾写道:“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上巳节除了祓禊、竞渡、带柳、吃鸡卵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拔河等习俗。而在王勃看来,最起劲的当属斗鸡。

虽然斗鸡在上巳节也颇为风靡,但斗鸡最盛行的节日,是紧邻上巳节的寒食节。每到寒食,长安街头到处都是斗鸡博戏的人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寻常百姓们抱着自家的雄鸡出栏,与邻家的雄鸡相斗,纯粹图个乐子。王爷们也爱斗鸡,而且他们讲排场,不仅驯养斗鸡,还得请专门的驯鸡师负责调养斗鸡。王爷们的斗鸡,要羽毛金黄的才好,且爪子得如铁器那样坚硬。

沛王极好斗鸡,每回斗鸡时都得拉上王勃:“子安啊子安(王勃,字子安),你文采斐然,何不吟诗作赋,为诸王助兴,也为本王之雄鸡助威。”沛王的弟弟周王李显(后改封为英王)同样着迷于斗鸡。有一回,周王出战的雄鸡战力低迷,三五个回合便被沛王的鸡击败。沉浸于斗鸡游戏的王勃一时冲昏了头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为沛王助兴:“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落败的鸡受伤流血,不停哀鸣,好似在向胜者请求宽恕。可获胜的雄鸡却更加凶狠地啄食它,落败的鸡仿佛成了雄鸡的盘中餐。对落败者来说,似乎连哀鸣的资格也没了。甚至不必等待交给厨人,雄鸡的铁口已无异于烹煮鸡肉的汤水与烈火了。

在场人见了王勃书写的《檄文》皆勃然变色,他们虽默然不语,可心中却暗感不妙:王勃那狂妄的后生小子真不知天高地厚,《檄文》是声讨敌人的,岂能乱用。唐高宗闻知此事后,果然怒不可遏。他细看《檄文》后,雷霆大怒。王勃在文中并没有涉及各位王爷的文字,可其言辞之犀利也令天子不寒而栗——不尽力战斗的鸡,应立即拉到鸡坊行刑,可不能像对待其他家畜一样怜悯它们,因为它们的存在定会连累家族,表现懦弱的鸡也应格杀勿论,而且执刑时还得用牛刀:“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初唐时,权力斗争腥风血雨,兄弟反目相杀的事比比皆是。天子希望各亲王兄弟间能和睦共处,可王勃之文难免令天子由鸡联想到人,他写下的每个字眼都如同一支利箭,狠狠扎在天子的心上。天子当即下诏废除王勃的官职,将他赶出了沛王府。

丢官后的王勃曾去过蜀地,想借助旅途的风景来排遣仕途上的失意。他在蜀地时也参与过官员们的宴会。在绵州(四川绵阳)时,王勃参加过当地三月初三的浮江宴。这里的风俗与长安相似,人们在这天迎着春光来到桃李芬芳的河边,此时,娇嫩的荷花刚抽出紫色的花蕊,江面上冒出了稀疏的浮萍。当地的女子们也会在这天画上妍丽的妆容,穿着华美的服饰,在江边赏游踏青。

流寓三年后(671),王勃回京参加了吏部铨选。通过铨选后,他听说虢州(今河南省西部)多药草,便请求到虢州担任参军。在虢州时,官奴曹达因犯法而向王勃求保护,年少轻狂的王勃为了江湖义气,竟将其私藏了起来,后来自觉事情将要败露,怕受牵连,又暗地里将其杀害。事发后,王勃被判极刑。不久后适逢天子改元,大赦天下,王勃得以出狱。不过,王勃的荒唐行径连累了父亲,其父王福畤被贬谪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

上元二年(675)六月,曾经的沛王、如今已经二十岁的雍王李贤晋封太子,想起了曾经陪伴自己的王勃。他想让王勃官复旧职,但王勃没有接受。这年八月,他从故乡龙门出发,沿着运河南下省亲。他来到了江南,此时已是夏季。但王勃还是听人说,每逢上巳节,江南人家同样会在聚集在池沼旁,做流杯曲水之饮。这里的百姓同样会在上巳节用各种法子祈福辟邪,比如用鼠曲草的汁液和粉,加上蜜制成饼团,当地人将其称为“龙舌”。而在夏季的伏日,则要吃汤饼辟恶。这边的人吃鱼吃蟹都趁新鲜,吃鱼脍时若采用不同的刀法,称呼也不同。比如咄嗟(霎时)之间做好的叫“咄嗟脍”、用带铃的鸾刀将鱼肉切成薄片的叫“飞鸾脍”、切得如织女星(天孙)织的锦缎般细腻的叫“天孙脍”。运河旁的扬州有着许多精致名菜,比如将鱼肉剁成米屑状,可以蒸制成“加料盐花鱼屑”,也可以熬制成“剪云斫鱼羹”。还有用海白虾虾子制作的“虾子梴(chān)”,虾子梴的颜色如红琉璃般晶莹剔透,其味道比鲻鱼还咸,但格外肥美。到了秋天,是吃橘、柚的季节,江南种植橘柚的地域比蜀地还广阔,他在《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写道:“参差夕树,烟侵橘柚之园。”

九月时,王勃途经洪州(江西南昌),他参加了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办的聚会,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随后,他沿着赣江南下,经虔州(江西赣州)进入岭南,到了广州。那时的广州通海夷道,港口里每日都能看见从天下各地汇聚而来的商船,那些大船上装载着堆积如山的珍宝,令人大开眼界。王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坐船去交趾。也许他被大海表面的明媚所欺骗了,隐藏在水天一色之下的,是惊涛骇浪。王勃再也没有回来。

王勃不知道,沛王在以后的日子里同样“命途多舛”。成为太子后的李贤被天后(武则天)猜忌,调露二年(680),被以谋逆的罪名废为庶人。天后称制后,他更被酷吏逼令自尽。已经成为英王的李显因哥哥李贤被废,得以成为天子(唐中宗),他本想与母亲武则天抗衡,却旋即被废黜。他惶惶不可终日地过了二十一年(705),终在政治漩涡中复辟,可依旧大权旁落,终其一生都活在阴影之下。

王勃喜欢船。也许,他坐在前往交趾的船上时,也会想起长安曲江之上的画舫,会想起三月里的浮江宴。他如上巳节里划过水面的竞渡彩船,荡起了一道灿烂的波纹,让人联想起那闪过天际的流星:如此璀璨,却又迅速陨落。

文章围绕王勃的一生展开,详细描述了他年少成名、在长安参与上巳浮江宴的繁华时光,因《檄英王鸡》而丢官后的坎坷经历,以及最终在前往交趾途中不幸离世的悲剧结局。展现了王勃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一生,他的才情如同流星般璀璨,却在短暂的人生中迅速陨落,令人叹息。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463.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