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上海交响乐团的“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包括其在3月30日晚指挥大师帕沃·雅尔维执棒音乐会前夕的新一期上线情况,回顾了该项目的起源、发展,以及不同导赏案例,还探讨了其对古典音乐普及的作用和对新作推广的意义。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众多精彩活动中,作为主体演出项目之一,3月30日晚将迎来一场音乐盛宴。指挥界的大师帕沃·雅尔维将亲自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为观众们演绎斯特拉文斯基的经典之作《彼得鲁什卡》等。在这场音乐会即将拉开帷幕的前夕,上海交响乐团精心策划的新一期《有准备的聆听》即将在乐团的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青年音乐学者张菲儿会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大家详细讲述《彼得鲁什卡》的诞生背景、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精妙的创作技法等内容。对于众多即将前往欣赏这场音乐会的观众来说,这就仿佛是一本有声的节目册。在踏入音乐厅之前,通过这样专业的导赏提前了解即将上演的作品,能够为更好地聆听音乐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或许,这也正是上海交响乐团自2015年3月开设“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并坚持不懈地走过十载春秋的重要原因。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回想起自己与“有准备的聆听”项目的初次相遇,那已经是十年前的春天了。当时,上海交响乐团的新音乐厅刚刚启用不久,乐团也随之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我从乐团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他们即将开展一个全新的项目——“有准备的聆听”。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在一些重要的音乐会开演之前,增设现场导赏环节;而对于一些系列性或者专题性的演出,还会特别设置专场导赏。这无疑是一件有利于古典音乐普及和推广,能够有效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的大好事、大实事,值得大力支持。于是,我当即就接下了那个乐季中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两场音乐会前的“有准备的聆听”导赏工作,从此便开启了自己与这项活动长达十年的不解之缘。

在过去,阅读音乐会节目册是大多数观众了解相关场次演出内容最为便捷的途径。每当来到剧院,那些有心的观众总会先去购买或者领取一本节目册,然后坐下,借助节目册上的介绍对将要上演的作品进行一番预习。然而,我们也时常会听到身边一些虽然对观看演出充满热情,但平日里较少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抱怨”。他们觉得,仅仅阅读节目册上的介绍文字,这种“自习”的方式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很难让他们对相应的作品获得直接的认知。而且,节目册上的一些专业术语也常常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有时候一些节目册看似装帧精美、售价不菲,但其中真正涉及作品介绍的部分却非常敷衍,甚至还存在不少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交响乐团精心策划的“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就成为了当时大家了解观演内容的一个全新且有效的途径。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通常情况下,设置在音乐会开始前的“有准备的聆听”环节每次时长大约为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主讲人会进行专业的导赏,并且结合播放相关作品的音像资料,让观众能够对将要欣赏的演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仅仅从节目册上获取文字信息相比,这种方式显然更加直观、生动,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不过,它又和专题讲座有所不同。导赏者需要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要么着重对音乐会中的某一部作品进行深入导赏,要么围绕整场演出曲目之间的关联展开讲解,又或者讲述其中某部作品对于相应乐团、艺术家的重要意义,从而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将一场演出的核心信息传递给观众。这无疑对导赏者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考验。

在2016年初,著名音乐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同时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双重身份,带领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了两场令人难以忘怀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在为那次演出所进行的“有准备的聆听”导赏中,考虑到这是一支擅长演绎歌剧的乐团,我便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与其歌剧之间的种种联系和相互影响作为导赏的重点内容。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导赏,能够让观众在稍后的音乐会中更加敏锐地感受这些协奏曲中与歌剧如出一辙的音乐形象。到了2017年,在丹尼尔·哈丁执棒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前的“有准备的聆听”环节,我则根据两场演出各自的重点曲目,回顾了马勒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在该团历史脉络中的独特地位。前不久,在男中音歌唱家克里斯蒂安·格哈赫尔与钢琴家格罗尔德·胡贝尔带来的舒曼艺术歌曲音乐会前,担任那期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导赏的复旦大学德文系姜林静副教授,从自己多年来对于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之间交互关系的研究出发,带领大家感受不同文本是如何通过舒曼的创作而被重构成新的整体的,为乐迷们了解这些艺术歌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截然不同的视角。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乐团和音乐名家将上海作为他们中国之行的首选之地,甚至是唯一一站。很显然,他们都被这座城市日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良好的观演氛围所吸引。而在这背后,像上海交响乐团“有准备的聆听”这样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培养爱乐者群体,提高观众欣赏水平的公益活动,着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准备的聆听”项目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最初的现场导赏形式,发展到如今的线上导赏;从每期仅仅聚焦一场演出,到现在一次能够集结多场演出的亮点;从最初每次导赏时长约40分钟,浓缩到目前每期大约15分钟左右。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诸多转变,但它推广经典音乐、培育观众群体的初心却始终没有改变。它已然成为了面向广大市民的又一美育课堂。能够在这座繁荣的城市文化生活中与“有准备的聆听”相伴走过十年,这无疑是一份非常值得珍惜的幸运。

从现场到线上,“有准备的聆听”十年蜕变与坚守,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有准备的聆听”再启导赏之旅

目前,正值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举办期间。如果说经典作品的推广已经随着“有准备的聆听”等活动的持续开展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类似的导赏活动对于“新人新作”来说则显得更加至关重要。毕竟,当大部分观众面对一部首次上演的作品时,他们会更加渴望遇到一位能够为他们指明欣赏方向的良师。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借鉴“有准备的聆听”的成功经验,在新作演出之前开展专业的导赏活动,或者加强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真正优秀的新作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让它们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从而有可能成就更多像《梁祝》《红旗颂》《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样久演不衰、深入人心的经典佳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围绕上海交响乐团的“有准备的聆听”项目展开,介绍了其在指挥大师音乐会前夕的新动态,回顾了项目起源与发展,列举多个导赏案例体现其作用。强调该项目对古典音乐普及意义重大,且在形式内容上不断适应观众需求。最后提出借鉴其经验推广新作的思考,凸显项目的价值与可拓展性。

原创文章,作者:Nelso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ingtongdata.com/4842.html

(0)
NelsonNelson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